桂河大桥

战争片英国1957

主演:威廉·霍尔登,亚历克·吉尼斯,杰克·霍金斯,早川雪洲,詹姆斯·唐纳德,杰弗里·霍尔内

导演:大卫·里恩

播放地址

 剧照

桂河大桥 剧照 NO.1桂河大桥 剧照 NO.2桂河大桥 剧照 NO.3桂河大桥 剧照 NO.4桂河大桥 剧照 NO.5桂河大桥 剧照 NO.6桂河大桥 剧照 NO.13桂河大桥 剧照 NO.14桂河大桥 剧照 NO.15桂河大桥 剧照 NO.16桂河大桥 剧照 NO.17桂河大桥 剧照 NO.18桂河大桥 剧照 NO.19桂河大桥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4-11 05:57

详细剧情

  二战期间,日军占领了缅甸边境的一个战俘营。出于战略需要,日军将在缅甸与泰国交界修建一条大桥,同时希望战俘营里战俘出力,但英军战俘代表尼科森上校(亚利克·基尼斯 Alec Guinness 饰)认为这违反日内瓦公约拒不执行。于是尼科森等人被关了禁闭,但是没了尼科森的带领, 战俘们表现消极,而且因日本设计方面的不足,建桥工作陷入了停滞。日军无奈只好放出了尼科森等人,获释后尼科森感到在破坏一切的战争里何不做点建设,于是开始投入到建桥的工作。与此同时,逃出去的美军俘虏希尔兹(威廉•霍尔登 William Holden 饰)接受盟军一个特别任务,就是大桥建成之日将它炸毁。

 长篇影评

 1 ) 最后时刻的人性



    一个是务实滑头随机应变的美国老兵油子,把生命的意义看得高于一切,不惜冒充军官身份以求更好待遇,从战俘营九死一生逃出来,以軍官身份勾搭女人,本以为从此可以因病退伍回国,却被英国軍队捸到他假冒别人身份的小辨子,不得已才授受回去炸桥的任务,却不肯丢下受伤的同伴,却在最后关头奋不顾身地去炸桥,以生命去诠释他认为是对的事情。一个没有原则只图求生的人,却在最后一刻放弃自我,坚持大的原则。


    一个是讲原则讲纪律的绅士上校,为了原则宁愿死守战俘营不愿逃跑,为了原则不准軍官干苦力导致他们要关黑屋挨饿,为了原则要就不建要建就要建最好的桥,可是这样一个讲原则的人,却在最后关头忘记了自己身为一个军人的原则:就是服从命令。当奉命来炸桥的英国軍人小伙告诉他,这是英国軍方命令的时候,他置若惘闻或者说他不愿意接受这个事实----他早已将这座桥看成是他个人人生的一个杰出作品,他居然将小伙扑倒在地并开始撕打制止他炸桥,他满脑子里只有他个人的成就,而忘记了这是在战争而这是一座他帮日本人建的桥。当小伙被日本兵击倒在地时,他才恍然醒悟过来:我干了什么?

 2 ) 会思考任务意义的士兵都不是“好士兵”

看了《桂河大桥》,Apple TV提供4k dolby vision/atmos版本。

此片最神奇的是力压《十二怒汉》《控方证人》拿了1957年奥斯卡最佳。

第一次注意到真有这桥(虽然不是电影里那座)是在Jack Whitehall的作死旅游节目里,他和毒舌老爹——一76岁英国老头儿——乘坐从曼谷去新加坡的Orient Express经过北碧府。

电影历史背景来自二战时死亡铁路——曼谷到仰光的泰缅铁路,对人物做了很多艺术加工。

三位主角,日本军官是战争机器下被洗脑的螺丝钉,崇尚命令和服从以及丛林法则;英国上校一股贵族范儿讲的是尊严和原则还带着迂腐(很像the remains of the day里的达灵顿勋爵),深信“人如果没有原则,那只是野蛮不是文明”;美国兵狡猾务实冒充军官贿赂看守,讲的就是个黑猫白猫原则反正无关大局时少谈大义多谈利益,从战俘营溜走跑到锡兰就开始泡女兵,但关键时刻还能认清大义充满英雄气质。

电影前半段印象平平,不过快结束时一段台词给升华了不少。桥修好那天傍晚,夕阳西下橘色阳光透过东南亚丛林洒在大桥上,英国上校趴着栏杆望向河面自言自语感慨人生,日本军官站在身后听完,第一次从脸上露出属于“人”的困惑和反思。

tomorrow, it will be 28 years to the day that I've been in the service...

I've been thinking, tomorrow, it will be 28 years to the day that I've been in the service.28 years in peace and war.
I haven't been at home more than 10 months in all that time.
Still, it's been a good life. I love India.
I wouldn't have had it any other way.
But there are times when suddenly you realize you are nearer the end than the beginning.
And you wonder, you ask yourself, what the sum total of your life represents, what difference your being there at any time made to anything, or if it made any difference at all, really.
Particularly in comparison with other men's careers.
I don't know whether that kind of thinking's healthy, but I must admit I've had some thoughts on those lines, from time to time.

战争的本质是毁灭,这两位携手创造并刚赞叹完大桥“a beautiful creation”的人,这辈子都耗在了毁灭上,立意不局限于单纯的“反战”,那时那刻嘴上说着“it’s been a good life”的上校,不知心里到底在想什么。

另外,《让子弹飞》里黄四郎剿匪前主席台上踏步时的波基上校进行曲《colonel bogey march》,就是来自此片。

 3 ) 连个鸟都没打出来,你们到底图个啥

桂河大桥,久闻大名,一直没看,私底下还和卡桑德拉大桥傻傻分不清楚。
趁着要过年,开始看大卫.里恩的片子,今天总算到了这一部。关了灯,对着显示器,两小时四十分的观影过程相当愉悦,真真名副其实的好电影。
以一只飞鸟开始,以一只飞鸟结束,蓝天之上,自由翱翔,无拘无束,简直像是剪错了胶片,混进了BBC的自然纪录片。
看完之后越想越觉得有趣,整部片子几乎没有提到上帝或者神,倒是法律被一再提及。而被称为文明基础的法律与秩序最后却将人们导向了疯狂,“疯了,全都疯了”,另一方面,冥冥中似乎有一种更强大的力量——当然我不是在说编剧——不紧不慢,一直在按自己的节奏走着,几乎无视了拼死拼活的大战,无非惊起些蝙蝠,染红一池清水,河毫无顾忌地退着它的水,鸟自在的拥抱着它的天。
巧合,而不是计划主导了本片的走向。或者也可以理解为,是编剧刻意回避了好莱坞那套主角要做出决定,行动起来,推动剧情的规则。
美国人突如其来的落跑,侥幸的避过一枪,落在河里,然后侥幸的遇到了友好的当地人,又侥幸的在漂泊中被友军的救援直升机发现……没有躲着主角飞的子弹,也没有失败后的努力,直接就在医院勾搭上了美女护士,等着退伍回国。而另一方面,四人突击队跳伞直接吊死了一位,根本没给营救的机会。降落之后又刚巧遇上了一位导游,他指出原定计划中的那条路日军太多,走不了,之前赶鸭子上架地借调美国人的力气算是白费了。安完炸药,第二条却发现河退了水,引线露在水面上面,几乎前功尽弃。英国军官想要保护大桥,却被炮弹波及到,自己炸毁了大桥。一种不可知的伟力一直打乱着他们的计划,除了造物弄人,还能说什么呢。
也许是过度解读,但是在那一切都透着神秘气息的东方雨林里,看着无边际的灌木,踩着不知底的污泥,人怎么可能不乱想呢?特别是四人突击队里还有一位“想象力过于丰富”的年轻人。

说到人,可能比那本来就不怎么可知的自然力更神秘。
日本军官,这个人令我困惑。从开头心狠手辣几乎完全符合我预期的形象,到中段外强中干简直可以称作傲娇的屈就,再到结尾神思恍惚一语不发仿佛他才是俘虏的倒霉相,即便他不是本片里最有厚度的人物,至少也是最令人好奇的人物。
在英军载歌载舞庆祝大桥竣工的时候,特意插入了关于他的一段叙述,写信,割头发,小心地把短刀放进外衣口袋,简直是要剖腹的样子。在大桥剪彩仪式上,他挥刀斩断彩带,默默地退到旁边,一副心不在焉的模样。英军长官自豪地走过,检视着大桥,仿佛日本人才是俘虏。
他的心里到底在想什么?
是要自裁吗?
因为英军过于杰出,显得自己毫无领导力,武士的自尊心受到了伤害吗?
因为其实靠自己根本完不成上面的命令,觉得已经不配为天皇效力了嘛?
因为见识到了英军长官的绅士风度而惺惺相惜,所以暗自决定放走他,然后一死向天皇谢罪吗?
……
影片里没有交代。
之后的事是,他浑浑噩噩地被英国人叫下桥,呆滞的走了一段路,惊慌地摸了摸胸前装短刀的口袋,一脸难以置信的表情反问了句炸药,就被人刺死了。

再说那两位英国人,一位贵族气满满的军官,一位稍有极客感的炸药专家。本来都挺讨人喜欢的,正面而又不高大全,但是结尾,这两位,一个破坏了自己军队的行动,一个没有如讲过的那样向大桥开火而是把迫击炮轰向了自己人;一个自己质问着自己“我究竟做了什么”,一个对着畏缩着的女挑夫大喊“我不得不那样做”。
他们的转变显然是全片的重点所在——至少大家都会这样看——所谓战争扭曲人性。
两人有非常成熟的一面。军官有荣誉感,坚定不屈,律法至上,俨然是名著里描写的那种绅士。炸药专家不漏锋芒地强迫美国人入伙,有责任感,理性,几乎就是什么推理小说的主角了。
然而军官最后敌我不分,炸药专家出场的时候还带着几分顽童心态。
军官那种总要留下点什么/追求卓越/对自己作品非常狂热的心态,似乎耳熟了一点,就像是人们对艺术家的评语。如果没有战争,他会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这种人会平凡的度过一生吗?
难说。
但是毁灭一切的战争却给了他创造一些东西的机会,一些也许可以“流传六百年”的东西,他做了,而且成功了。但是很显然,他背叛了他的国家。
只不过,回过头来,战争却是国家发动的,不论那是不是他的国家。战争中,人们被迫站队,血与火破坏了思考的能力,非友即敌的鲁莽论断统治着人心。谁还能记得战壕对面其实就是另一个你呢?都是名为人类的生物呀。
不是在给军官洗白,只是,如果你本来就是在进行着一件荒谬的事,你要如何从这团混沌中分出对错呢?
至于炸药专家,没有战争他大概会继续做他的教授吧。作为四人突击队中唯一的幸存者,他后来又怎样了呢。每个人的人生都引人遐想,战争却使无数人的人生戛然而止,没有后续,而又令少数人的人生家喻户晓,毫无悬念。
打来打去也打不出个鸟,到底图个啥啊。

写了几大段,似乎都是些前后不挨的废话,基本脱离了电影层面……其实嘛就是想说,打仗什么的最讨厌了,不如大家一起关了灯看电影,就算是爱情动作片也是好的嘛。

 4 ) 刀俎很软,鱼肉很硬。

不好看,英国人的主旋律片。

情节很扯,日本人叫英国战俘修桥,他们就是不修,日本人没办法,就放任他们,结果他们才修。

日本军官作为刀俎,却软弱得一塌糊涂。

英美佬明明是战俘,为鱼肉,却都被塑造成HERO牛气哄哄的。

这片子太迎合英美观众,考虑到拍摄时间为战后不久,也的确可以理解,很难美化日本人,但是过度的美化英美人也失去了本该有的平衡。

 5 ) 战争的荒谬

《The Bridge on the River Kwai》

战争让他们一个个都成了疯子

英国原则绅士,日本傲慢武士,美国自由卫士,代表三个国家的战士,围绕一座桥而展开的故事。除了正面战场作为冲突最直接的爆发,战俘营就是战争中矛盾的另一处集中地,暗中角力相较鲜血飞溅更温和软性,异国文化在枪炮的对准下共处一室,大部分人吃软不吃硬,也少不了硬茬偏偏认为原则大过命,其余士兵却对此无从苛责,因为白纸黑字的规则条例是军队的威严根基,将军必以身作则。但是,恪守规则和盲目服从的区别在何?一样,选用哪个去描述军人取决于立场如何。为敌人建造大桥不合逻辑,尼尔森依然去做,士可杀不可辱,规矩可定不可破,天真地认为他可以让世界看到英国军人为这个残酷战场留下的人造奇迹,要么干脆不做,要么做到最好,这个想法看似从集体主义无私出发实则是个人主义自私的显露,忽略现实水深火热,陷入理想主义自嗨。文明的创造是建立在战争的毁灭之上,这未尝不是对人类的讽刺,是战争的荒谬让很多和他一样的人,都发了疯似的,忘记了自己为何而来,又为何而活。

为人圆滑的美国二等兵更像生活里见到的普通群众,没什么远大理想,坚持着自己独特的处世信条,很自私也懂奉献,重利益也有情义,活着才是最重要的,不像那位英国将军,原则摆在第一位,最终走向极端,害死别人,也害死自己,将死时才晃过神来,质问一句“我这一辈子究竟做了什么?”

他们属于哪个国家没关系,因为战争会一视同仁,把所有投入其中的人训练成杀人机器,驯化为规则奴隶,分工合作,标签无数。所谓“有血有肉”,不过是落入俗套的自我安慰。

 6 ) For He's A Jolly Good Fellow

片中有一段场景很感人,是那首著名的英国歌谣,For He's A Jolly Good Fellow。

以下引自维基
http://en.wikipedia.org/wiki/For_He's_a_Jolly_Good_Fellow

"For He's A Jolly Good Fellow" is a British and American song which is sung to congratulate a person on a significant event, such as a retirement. The melody originates from that of the French song "Marlbrough s'en va-t-en guerre."
"For He's A Jolly Good Fellow"(他是一个快乐的好小伙)是一首英国和美国歌谣,通常为某人庆祝一个重要事件时唱诵,例如退休仪式。此歌谣源自一首法国歌谣"Marlbrough s'en va-t-en guerre"。

According to the Guinness Book of World Records, "For He's a Jolly Good Fellow" is the second-most popular song in the English language, following "Happy Birthday to You" and followed by "Auld Lang Syne."
根据世界吉尼斯记录大全,For He's a Jolly Good Fellow在所有英语流行歌谣中排名第二,排名第一的是Happy Birthday to You(祝你生日快乐),排名第三的是Auld Lang Syne(友谊地久天长)。

British and Australian lyrics 英国和澳大利亚版歌词

    For he's a jolly good fellow, for he's a jolly good fellow
    For he's a jolly good fellow (pause), and so say all of us
    And so say all of us, and so say all of us
    For he's a jolly good fellow, for he's a jolly good fellow
    For he's a jolly good fellow (pause), and so say all of us

他是一个快乐的好小伙,他是一个快乐的好小伙
他是一个快乐的好小伙(停顿),我们大家都这么说
我们大家都这么说,我们大家都这么说
他是一个快乐的好小伙,他是一个快乐的好小伙
他是一个快乐的好小伙(停顿),我们大家都这么说

American lyrics 美国版歌词

    For he's a jolly good fellow, for he's a jolly good fellow
    For he's a jolly good fellow (pause), which nobody can deny
    Which nobody can deny, which nobody can deny
    For he's a jolly good fellow (pause), which nobody can deny

他是一个快乐的好小伙,他是一个快乐的好小伙
他是一个快乐的好小伙(停顿),这点没有人不承认
这点没有人不承认,这点没有人不承认
他是一个快乐的好小伙(停顿),这点没有人不承认

 7 ) 在方寸间周旋——桂河大桥的人物

(我将桂河大桥列为我的TOP1,如果不写点什么实在是说不过去。)

有些电影我们说好,是因为年代久远:「在那个年代能拍出这样的电影,是非常了不起的。」比如蝴蝶梦、日落大道。
但是桂河大桥不属于这类,桂河大桥属于「即使放到现在,也非常了不起的电影。」

影片构造的矛盾冲突、宏大取景、英式幽默、民族性、音乐(据说被《让子弹飞》又加以采用),前人所说已经臻于完善了,我就来说说人物性格。

正如我钟爱《美国丽人》一样,“冰山式”的人物最深地吸引着我:在影片100-150分钟中能呈现的人物及其人格只能是一小部分,那剩下的九分如何传达,就看导演的本事了。

1、
舍尔斯(Shears):舍尔斯是片中性格最鲜明的角色之一,他冒充军官,胆小怕死,结果被捉出来只能尴尬地「奋勇报名」,中间因为跳伞又出过不少窘相,闹了不少笑话。这个也是最容易体会,最好逗笑观众的角色。

2、
乔伊斯(Joyce)
英版陈冠希。游泳健将。加拿大蒙特利尔的会计师。自愿来被美国人舍尔斯将东南亚视为地狱:他的舰队战友死于各种当地流行病——疟疾、痢疾、脚气、坏疽,以及饥饿、蛇咬。而超越这一切,让乔伊斯畏惧的,只是无聊。连常规部队都不能满足他那颗躁动到发烫的大脑:「他们不需要我去思考」。

3、
罗登(Warden)
在最后一幕可以清晰地看到,他将戒指戴在小拇指上,意味着「独身」,而以他的年龄、地位和绅士风度,终身未婚可能性很小。那冒昧地推测一下他整个的人生轨迹:
剑桥大学化学系教授,为人严肃,做事严谨。中年丧偶,于是投身战场,以性命相搏:「新加坡陷落的时候,他殿后,炸掉了几座大桥。」「日本人抓到他之前,他又已经部署了许多个引爆装置。」

但是,我倒觉得戏份不多、对白星星点点的小人物最能体现导演尺寸间周转盘旋的能力了。而里恩恰恰完成了这个不可能任务:他把每一个配角甚至龙套都塑造得有血有肉。小处难做好,所谓「手挥五弦易,目送归鸿难」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

4、
科林普顿医生(Clinpton)
他瘦弱却胸有道义。在尼科森和斋藤两不相让而前者面临生命威胁时,是他从疗养院里跳出来反打一耙威胁斋藤。虽然挨了一耳刮子,最后还因为体力不支热晕过去,但他证明了自己的勇气和正义感。
同为英国人,他不像罗登或者尼科森那样古板,他利用医生身份看望了尼科森,贿赂了看守,还送去了食物。他期望达到妥协。
他爱护病人。一个人照料那么多伤号,他做的井井有条,说明他医术决非中庸。一向严苛的尼科森也表扬过他:「You are a fine doctor, but u have a lot to learn about the army.」
然而,内心中,他隐约感到不安,但医护人员的身份和战争经验的缺乏让他不敢去说服长官。所以他对整个建造工程保持着观望的态度,他不愿意随同尼科森在桥上看火车经过。
最后,尸横遍野,同胞相残,他痛惜地说:疯了!疯了!

5、
斋藤上校(Colonel Saito)
从他掴击尼科森上校可以看出三点:他不懂得尊重人;日军没有尊重战俘的传统;他也曾被他的长官这样侮辱过(不一定是扇巴掌)。
这就不难理解为什么最后让步的是他了:相比于死亡之于尼科森,上级的威压几十倍地压在斋藤头上。他不是一个胆小的人,他甚至那样要面子,这也就不难理解他隐秘压抑的哭泣了。

再联想电影中给出的他的身世信息:伦敦理工学院留学,那个年代日本能够出去留学的绝对是国内最优秀的人才,自负、敏感、好强,典型的优等生;
父亲强迫下,他投笔从戎,放弃了艺术而改学工程。这是两个差别很大的职业、专业,至少我们可以推测,他即使不学艺术,也更可能从事人文、社会学科,决不会对离了千万里的工程感兴趣。对长辈、上级俯首帖耳,无论是家庭里还是工作上都战战兢兢、汗不敢出;
留过学,学的正是工程,那他完全知道英国工程技术的发达,片中他却不想承认。迫于建造期限逼近,他又不得不将指挥权交予尼科森上校。整个大桥建造的过程就是他的民族自信心崩塌的过程,到后来,无敌大日本帝国的上校也只是把建桥当做任务了。
所以片尾大桥建好的时候,尼科森上校赞叹连连,他却一言不发。斋藤的座右铭是「Be happy at your work.」这几个月,他一点也不开心。因为此时军人的荣誉、胜者的优越感都荡然无存,造桥只是为了不受惩罚。

有一个细节:当英国军人庆祝大桥建成时,斋藤在屋里写好家书,割下一束头发。这种小地方第一次看都不会有感触,第二次、第三次却觉得电影里的这个人物就好像站在你眼前一样,看多少遍都不会觉得腻。

6、
最后说说尼科森上校。
在大桥建好后,一向硬汉的他也忍不住吐露衷肠。我个人也非常喜欢这段,所以全文引用:
「明天就是我服役的第28年。28年的和平和战争,我在家的时间不超过10个月。但这种生活也不错。我爱印度。我不可能重头再来,但有时候你会突然发觉你回到了开始,你疑惑,你问自己:人生的意义究竟是什么?这样,或者那样,有什么不同。与其他的职业比起来。但我必须承认,我经常这么想。」
「但是今晚,今晚……」
「算了,我走了」
在此时,他已经将大桥视作足以安家立命的成就。从此人生再无遗憾。
考虑到日军攻陷新加坡是在1942年2月,那他们被俘虏应该晚于这个时间。从桥上的1943年2月-5月的建造时间来看,尼科森上校应该是在1915年参战,恰好是一战激烈的时刻。毫无疑问他是个硬汉,而铁血柔情、「百尺钢化绕骨柔」也最让人动容。

当然,以上所有的推测都可以有第二种、第三种甚至无数种可能——而这恰恰是这部电影的魅力所在。
还有带路的老农和姑娘们,当姑娘说出「Lovely」的时候,我骨头都酥了:美丽,温柔,大方,善良,坚强,健康,聪明。当这所有的优点都汇聚到一个姑娘身上的时候,很难不爱她,而且是那种纯洁的爱。

这种电影虽然冲突感十足,比如说在电影院放到最后尼科森上校和乔伊斯肉搏时,所有人都屏息凝神,不能再紧张了。但正如《美国丽人》一样,这种让人屏住呼吸的冲突甚至流血牺牲,却同时让你觉得没有一个坏人,每个人都是有血有肉、有情有义,都是身不由己、百般无奈,都是值得同情、值得怜悯的。这种真善美,将人性的光辉和伟大永远地刻印在了胶片上。


其影虽已末,千载有余情。

 8 ) 《桂河大桥》——缅甸丛林中的那场惊心动魄的价值观博弈

记得2008年奥运会的时候,央视记者采访时任美国女排主教练郎平:“如果美国女排和中国女排在比赛中相遇,你更希望谁胜?”如果我没有记错的话,郎平干脆地回答:“当然是中国女排。”然后笑了笑。

坦率地讲,我当时看完这一赛场即兴的采访之后心情很不好,郎平的这一回答或许是非常制式的中国反应,也当然非常符合国内普罗大众的情感需求。但是,她违背了起码的职业伦理甚至职业道德。很简单一个道理,你希望中国赢,那你有什么资格担任很可能在赛场上与中国队遭遇的美国队主教练?你何以面对那些对你殷殷期待并充满信任的美国女排的姑娘们?很简单的一问一答,就让郎平担任美国队主教练基本的道德和逻辑合法性猝然崩解。

又过了两年,在我阅读《李宗仁回忆录》时,看到了更加让人震惊的一幕:到了1930年代的上半叶,经过以李宗仁为首的“广西三杰”多年的辛苦治理和休养生息,广西已经跻身为中国的“模范省份”.于是,未雨绸缪的李宗仁开始筹备广西空军,令人意想不到的是,这批空军的核心教练竟然来自日本,而更加令人震惊的是,根据李宗仁的回忆,这批空军教练在教授广西空军时,兢兢业业,丝毫看不出有任何懈怠,而且事无巨细,毫无保留地将空军技战术传授给了中国军人。

要知道,回望历史,这时候已经距离“卢沟桥事变”——中日全面开战,只有咫尺之遥。即便在当时,日本也已经占领了满洲,只要脑筋正常的人也都清楚:中日必有一战。中国人明白,我相信日本人更加清楚。但即便如此,拿人钱财,为人做事,日本人依然遵从了这一朴素但却伟大的工作伦理。当然,就像当年的他们应该已经预料到的那样:几年之后,侵华的日本空军在中国上空遭遇到了当时已经加入中国空军序列的当年他们学生的顽强狙击。“日本真是一个既可敬又可怕的敌人!”——我依然记得当年读到这里时那种强烈的感受。

而从另一个面向上来看,当民族主义立场与职业伦理发生矛盾冲突时如何取舍,也反映了东西方价值观的一个基本差异(明治维新后的日本一步步融入西方世界),而《桂河大桥》这部电影在军事冲突的表象之下,反映的深层次的价值观冲突即是如此。当然,导演在其中还是运用了“吉卜林”式的视角,借二战中东方缅甸战场这一舞台,以沦为战俘的英军战俘代表尼科森上校代表西方价值观,以为达目的不择手段,弃《日内瓦公约》如敝屣的日军首领斋藤代表东方传统价值观。这两种价值观在不为外界所知的缅甸热带丛林中展开了激烈冲突。

在西方社会,长久的宪政体制已经让人的生活逻辑一步步得到提倡与重视,个人与公权力的关系得到一种对冲和平衡,由此,个人的职业伦理得到凸显,民族主义立场受到压制。而长久处于专制制度下的东方社会显然还没有经过这一番洗礼,因此其民众的民族主义立场与个人生活中间的关系还处于前现代社会的失衡地位。

当然,这两种价值观的高低已经毋庸置疑,而在电影中,借由处于战俘地位的尼科森上校与日本军官斋藤这两者身份的反差,这种价值观的优劣就彰显得更加突出(突出到甚至有一种白种人的傲慢)。

而更加令人击节赞叹的是,导演借由尼科森上校英国传统贵族的僵硬做派和执拗的个人理念坚守,将这部电影的哲学思考进一步推进到新的高度,那就是,建筑桂河大桥时尼科森上校的职业伦理与作为一个军人的尼科森上校的民族主义立场自然存在着内在的巨大冲突(这种冲突借由尼科森与质疑其行为的英军军医的对话得以呈现),那么这种冲突在这种环境下又该如何协调,这是否存在可切换的时间点,而这一时间点又在哪一刻?

当然,影片结局以尼科森上校最后那一刻巨大的彷徨(亦或是醍醐灌顶?),和临死前一秒倒在炸药开关上完成了炸桥小分队的军事任务收尾(这在某种程度上也应该是他作为一个英军的任务),他以他的死亡为他的价值观献祭。这种结局看似得到了两全,但这种更深层次的价值观冲突并没有解决。而这种看似混沌不明的处理手法也正是导演的高明所在,也正是这部电影的最最精华所在。

 短评

被大大的震撼了,深重的主题,尖锐的形而上冲突,精美的取景,个性化的人物刻画,结尾处令人惊悚的人性抉择与情节高速紧张,实在是一场华丽的史实级电影。

8分钟前
  • 有心打扰
  • 推荐

8/10。美国人刚登场在铁道旁一根根树立十字架并受贿开病假,暗示死亡结局也讽刺了牺牲的无意义,斋腾对竣工的迫切心情与工程建设上的无能成反比,铺垫英国长官造桥不惜动员病人的高效,高潮处炸火车伴随士气高昂的口哨进行曲解构了英国长官的虚荣,破坏小队与巡逻兵的遭遇战对丛林鸟群的拍摄呼吁和平。

11分钟前
  • 火娃
  • 推荐

生动且趣味十足,除了日本长官太流于表面,其他人物的塑造完全符合了我的预期,结局误打误撞晕倒在了引线启动装置上是最好的安排,正如英国长官因为所秉承的principle让他已经忘了自己是谁,自己究竟干了什么,若是关键时刻幡然醒悟来个最后一秒营救反而失去了启示性。

14分钟前
  • 疯恋枪梦
  • 推荐

以史为镜,虽然更多的展现个人,但透过人物也可以感受到二战的死亡气息。

17分钟前
  • ╯^╰
  • 推荐

挺怕看这种片,看完后总有点莫名的伤感

20分钟前
  • 潇潇暮雨
  • 推荐

真.史诗片,观感好过更有名的《阿拉伯的劳伦斯》,姜文的《鬼子来了》俘虏变主人的创意居然来自这里,一比方显相形见绌。它的包容性来自咏叹人性有共通的同时,也承认了各种价值观无法彼此理解的永恒宿命,那些丛林中摇动的杀机,夕阳下桥的剪影,单论视觉也是终极杰作

25分钟前
  • 长发奎因
  • 力荐

David Lean的master-piece之一。换作是我,或许我也会去建那座桥,或许我也会不顾一切去炸那座桥。人性在特殊时刻的转变和扭曲,这是自我与自我内心的角力。反映出面对战争不同国家不同人之间的文化差异和思考方式的区别,以小见大,点线面皆窥,不可谓不恢弘。

27分钟前
  • LORENZO 洛伦佐
  • 推荐

尼科尔森痴心搞建设,沃顿上校怒毁桂河桥--桂河大桥劳伦斯的救赎。我以为尼科尔森是心中自有金蝉脱壳妙计,没想到真的是傻逼透顶,真是别具一格的反战片。与其说是批判战争的残酷与荒谬,不如说是大卫里恩花了那么多钱就是为了开个黑色幽默的玩笑,狠狠地嘲笑迂腐的英国军官。胶片质感极好,末尾剪辑牛逼,有一半功劳是前面平平无奇的铺垫。

32分钟前
  • 阿孝咕
  • 推荐

战争吞噬了内心,疯狂代替了理性,但经典叙事节奏下这深刻的主旨又显得亦庄亦谐,主角们的刻画丰满立体,几个重要配角的安插也极其到位,环境与人物之间相互映衬,共同谱写出无序的史诗。

35分钟前
  • 托尼·王大拿
  • 推荐

作为战争片,主题很深刻,取景很精致

40分钟前
  • 可缓缓归矣
  • 推荐

看了以后特别感慨,但是拍的很有画面感

41分钟前
  • 吃货月
  • 推荐

战争电影拍到这份上,也算是极致一景了。就算是一部东南亚风景片也不为过。战争场景考据、两位军官和一个二等兵军痞的对台戏,几个配角的刻划:甚至日军死者的刻划,无不显出大魄力。印象深刻的画面有三个,一影片开始时的大场面,二杀死日军时惊起的群鸟,三发现桥直到火车坠入河中。三主角象征三国家

44分钟前
  • 文泽尔
  • 力荐

大卫·里恩“史诗三部曲”首篇。叙事克制,节奏平缓,高潮和结局那一跌造就传世经典。人物刻画极为生动细腻,三位主角分别代表了英、美、日三个民族的典型性格。以飞鸟空镜头始,以飞鸟空镜作结,似乎在嘲讽“你们这些愚蠢的人类,瞎折腾了大半天,到头来一片废墟”,疯狂而荒诞的战争。(8.5/10)

46分钟前
  • 冰红深蓝
  • 推荐

“完成这座桥的不是一群奴隶,而是一群战士” 更喜欢前面英俘跟日本军官对峙戏,无比精彩。在有限的12周里,如何让沦为俘虏的战友不虚度时间、意志消沉,而是有事可做、还受重视、有成就感…如何把被俘虏局面扭转为平等甚至俘虏别人,军民同乐,这是这部战争片最魅力的地方。《鬼子来了》灵感出处

50分钟前
  • 影志
  • 力荐

【B】哎 我果然还是不喜欢大卫里恩,不过最后的三十分钟真是棒啊。

52分钟前
  • 掉线
  • 还行

个战俘营。出于战略需要,日军将在缅甸与泰国交界修建一条大桥,同时希望战俘营里战俘出力,但英

55分钟前
  • (๑⁼̴̀д⁼̴́๑)
  • 推荐

片長稍長,但是整部片結構完整,現在看來仍然是十分優秀的電影,片中的字幕與配樂很有那個時代電影的風格。電影中沒有正反雙方,三位不同國藉的軍人形象各具特色,一改反戰電影的沉重主題,在張弛有度的情節中發人深省,思想尖銳深刻的同時亦是一部極具藝術性與觀賞性的佳作。

58分钟前
  • mingjoyce
  • 力荐

我一度想睡去……

60分钟前
  • 小刀周远
  • 还行

大卫·里恩拍的大远景在五十年代必是无人能敌,这也估计是最早能彰显现代大片范和史诗气质的电影之一了吧,不过整体古板、专场生硬,本质上甚至不如同时期很多反转小片吸引人。最后三十分钟比前两个小时的总合还要精彩。★★★☆

1小时前
  • Ocap
  • 推荐

可见,大卫·里恩真的是个很注重细节的导演,言语表情、场面调度、动作设计......都是尽量让故事向真实靠拢。有两场戏很喜欢:追杀日本士兵和结尾炸毁大桥;没有刻意地戏剧化设计,没有配乐的渲染,但仍然能通过写实的呈现,让观众揪心接下来的事态。不过,这样的故事、节奏于我还是有些闷的。★★★☆

1小时前
  • Panda的影音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