鬼子来了

战争片大陆2000

主演:姜文,香川照之,袁丁,姜宏波,丛志军,李丛喜,泽田谦也,李海滨,蔡卫东,陈述,陈莲梅,史建全,陈强,宫路佳具,吴大维,梶冈润一,石山雄大,述平,姜武

导演:姜文

播放地址

 剧照

鬼子来了 剧照 NO.1鬼子来了 剧照 NO.2鬼子来了 剧照 NO.3鬼子来了 剧照 NO.4鬼子来了 剧照 NO.5鬼子来了 剧照 NO.6鬼子来了 剧照 NO.13鬼子来了 剧照 NO.14鬼子来了 剧照 NO.15鬼子来了 剧照 NO.16鬼子来了 剧照 NO.17鬼子来了 剧照 NO.18鬼子来了 剧照 NO.19鬼子来了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5-03 20:18

详细剧情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河北挂甲台村的农民马大三(姜文饰)在日本人的统治下过着平静的生活。一个晚上,游击队绑架了日军陆军士兵花屋小三郎(香川照之饰)和翻译董汉臣,把他们捆绑塞入麻袋放在马大三家里,并吩咐马好好看管,几天后的大年三十来带人。马大三和村民战战兢兢地看守两人,花屋小三郎和董汉臣数次发出求救信号,皆被村民化解。半年过去了,村民们担心事情暴露,却又不敢把花屋等放了。  马大三最终被董汉臣说动,把花屋和董送到了日军宪兵队驻地,以换取粮食。日军宪兵军官酒冢猪吉是花屋的同乡。他表面上对马等人客气,但背后指责花屋让皇军蒙耻并殴打了他。宪兵队整队去马的村子里和村民联欢送粮,酒到酣时却乍露杀机。

 长篇影评

 1 ) 我们要的是事实还是欺骗?

   至今仍为禁片。此片一反传统教育中对小日本、农民、c党及国民党的描述,尽管近年由于国共合作,共商治国大计,国中对国民党的评价近趋客观(对小日本军国主义传统的痛恨挞鞑仍在继续),但我们被授予知情权的部分仍极为有限,各种角色都一如既往地单一。c党救国民于水火,国民党乃丧家犬,小日本残暴无人性,我农民虽受苦难,但在c党与国民党之间还是能看清形势,尚能被党救治的。姜文乃天才,却不聪明。说真话的人往往不受欢迎,他讲了哪些真话,以至这么一部二战片不得见天日。

    1.农民的愚昧,实乃不可救药。平日里讲的小农意识,我等很少细究其实为何物,只晓得它来自农民。每个阶层都有它特有的心理、习惯,特定阶层共有之,并渐袭下来,稳定下来,在一两代甚至多代人中不会消散。怎样才算愚昧,片中农民实际上为c党和小日本戏弄,成为牺牲品。怯弱、怕死致使他们不敢得罪任何一方。请注意,在他们那里,c党和日本子没有太大差别,都是有杀伤力的势力。结果因了c党甩下的包袱(又请注意,为什么c党要将包袱扔给农民而不自行解决?而在我国革命、建设的伟大历史中,农民是否真正扮演过此种倒霉蛋的角色?),成为日本子的刀下鬼。说他们倒霉,尚不足以令人痛心,其实乃愚昧,只求热炕头和热馒头。当他们满以为交易成功,热火朝天分粮时,隐藏的悲剧即将到来。他们不了解日本子的惨无人道,且手中没有武器,这是马克思的观点。而另一种观点是,给粮的就是娘,这么说有些残酷,但电影里呈现出来的就是如此。农民不管今天来村里的是什么鬼子,只要让他们活着,给他粮吃,这个鬼子就是爹娘。他们没有西方人的自由、民主思想(虽然他们有自由的性),他们的至高原则是生存,这种生存与独立之精神无关,只是浅层次的需求。一切只源于需求的,想必只能倚赖于给予满足者,永无独立之日了。事实上,这一点c党是再清楚不过的,也利用了农民这一弱点,帮助其“独立”。

2.日本子是人,尽管其军国主义思想有世纪之年,但一味痛斥其无人性,有违人性伦常。无可否认,军国主义精神顽固异常,但花日本子在与村民“生活”了一段时间后,一改当初被俘时的寻死觅活状,看来武士道精神还是让位给了人对生存的第一需求,并对农民的热情款待感激有佳,遂提出以粮换人交易。尽管花日本子回队后又被武士道精神熏倒,残忍屠害了料养其三年的村民,我的理解是,人不仅卑微,且多变。人是可塑性最大的一种动物,与其他物种不同,人的精神之微妙,是与之最为接近的猿类所远远不及的。我们常说一个人内里发生巨大变化,说的是其精神以及由精神所指导的行为的改变。虽然精神有一定的恒定性,但其变化根本上不受任何事物的控制,所以,人的变化是随时的,不可控的。因此,任何侵入人脑的主义,都是可能起变化的,因为人善变,不变的只有变化本身。

      3.c党是游击的狡猾的,国民党是华而不实替人顶罪的,用的是日本子的刀。。。

   影片开头,一蒙面携枪者闯入正与寡妇某偷情正欢的马大三家中,撂下两个大包袱。此包袱让马大三不得食不得睡,还殃及全村人的性命。我们现在不讲为什么动辄献身的花了,我们不要破坏我们的历史,不要重建,因为我们已足够发展,我们投降。这么说来,村民们并非愚不可及。但面对两大活人,应如何处理?在空等c党来提人无望时,他们决定活埋此二人。这或许是最好的办法,但村民心地善良,下不得手。只能将他们当神供奉着,伺候好吃好喝,最后以悲剧结尾。而姜文(马大三)人头落地时,脸上却带着笑。他笑的是什么?我主观揣度,笑的是c党的阴险狡猾。国民党用波茨坦公告判马大三死刑,说的是冠冕堂皇的话,走的是亲美的路,用日本子的刀杀死了马大三(而刑场外的农民都是鲁迅笔下的看客)。而c党终成正果,牺牲的是农民,输掉的是国民党。

      用一句毕加索的话,没有扼杀个人的国家,便没有真知灼见的人,这句话本身或可斟酌。但如果在电影审查上,可这么说:没有扼杀电影的国家,便没有真知灼见的作品。期待姜下一部电影,不必求快,慢工出细活。保有其原有的独特视角,但不能“怀恨”,相信更多平和能使其好过《太阳照常升起》 。

旧帖,写于09-03-05

 2 ) 取得了一场非精神上的胜利

一部牛b的片首先要建立在符合逻辑的基础上。一部涉及历史的牛b片除了要符合逻辑,还应当尊重历史,真实还原人性和民族性。这句话给的是《鬼子来了》。
但是,基于国情,广电总局特别喜欢YY,因为自己的G 点自己最清楚,撸起来高潮来的比较快,所以我们国内看到的抗日题材影片一般都是限制级的。很多人一直骂广电总局,说总局老是用行政手段干涉老百姓的文化生活,但是我觉得这里面有很大的误解,广电总局其实是个好部门,他们一直特别委屈,是个遭到广大群众最多误会的部门。你想啊,人家数十年如一日坚持不懈的给你审批和发放限制级电影,试问在全世界还有哪个国家的政府相关部门可以做得到?!你们还有什么不满意的?!操!!
《鬼子来了》的牛B在于整部戏,真实!如果看多了国内的战争戏,早点地比如说《小兵张嘎》、《地雷战》、《地道战》,近点的比如《我的兄弟叫顺溜》,大家一定会得出一个统一的印象:日本鬼子是一群走路都蔫巴蔫巴的家伙,跟天天抽鸦片的似的,每次出城总要奏着“当当当当”的进行曲,还有一个满嘴“太君太君”、点头哈腰的汉奸带路,然后走到半路,我早已埋伏好的游击队(注意,一定是我游击队,不是国军)中一位浓眉大眼、胡子剃得比用吉列锋速3还干净的队员,目光锐利的盯着小鬼子,一挥枪,喊一句冲啊,于是我游击队的男男女女老老少少一股脑从地下冒出来,边冲边打枪,当然有些情况下后面还有人打炮,日本鬼子顿时乱作一团,无用的反击几下后即抱头鼠窜,瞬间被毫发无伤的我游击队全歼!

这基本是我国抗日战争片的标准情节,对不对?
其实总体还是比较健康的,因为一般情况下都是打枪,很少出现打炮的情节。

前面说了,我很敬佩广电总局,因为他们一直承受巨大的压力,默默为广大人民群众愤青五毛奉献高质量的限制级电影。但是因为这种电影的内容确实少儿不宜,我得有谴责对象,我这人比较怂,捡软柿子捏,于是我选择骂导演和编剧。

马勒嘎巴子的sb导演你知道经过军事化训练的士兵和民兵最大的差别是什么么?纪律性。日本人最大的特点是什么?纪律性。
日本人是有军事传统的民族,武士道思想简直就是为职业军队准备的,效忠天皇、荣誉战死是其军人的坚定信念。这造就了二战期间极具战斗力的军队。美国人在太平洋战场上,打了一系列艰苦卓绝的战役,付出了重大的伤亡,才取得了战略优势。这在HBO的《太平洋战争》系列剧中有很大的笔墨。日军坚守太平洋各岛,有些岛屿上守军基本是全部战死,还有很多见防守无望集体自杀。如此的日军到了中国的电视剧中就成了上述的“和谐版本”,这有点玩过了。我觉得导演的思路是有问题的:因为你拍的是抗日题材就要站到民族的高度,因为站到了民族的高度就要丑化你的对手。这其实并不对。我很崇敬抗日时期的中国军人和人民,他们付出了重大的牺牲保家卫国,正因为这样,真实还原那个年代的战争情况,方才足以说明抗日战争的伟大。
还有就是简单说说装备,抗战期间,国军前期的装备是“汉阳造”步枪,其射程仅为日军步枪的一半,精度也较日军的装备打折扣。加上日军还有机械化部队,东北和台湾这两个已经经营的很好的资源后方。所以不要说国军不努力抗战,士气是有的,不丢中国人的脸,实在是装备太坑爹了。你光着屁股去跟攻防速魔法魔抗都加满全身好装备的对手PK,打成这样真是不容易了。
另外我游击队中不外乎几个文盲农民,前身大多是钉子户劳改犯流氓土匪之类的,怎么就能这么牛b?爆破专家(《地雷战》)、战术专家(《地道战》)甚至连牛B的狙击手都出现了(《我的兄弟叫顺溜》),SB导演编剧,稳重点好么?看这些片曾经导致我产生了一种错觉,我觉得我肯定错过了一些重大的史实资料。比如毛泽东的《论持久战》,这些资料对于我游击队的属性加成数据提升一定有某种神秘的作用,才打造出来这样一只在党领导下的抗日中流砥柱。

一部历史片的底线是按照事情的原始面貌来讲故事,这是基本要求。却一直没实现,直到《鬼子来了》。《鬼子来了》是神鬼之作,不止因为追求真实,它在做抗日电影该做的事情:反思和探讨。观看前任何猜度都是徒劳的,所以聚精会神的去看就是对这部片子最好的赞赏。我很佩服姜文的才华,真的。他有讲故事的才能,有平等对待和尊重观众的真诚,也有按照自己想法去讲故事的勇气和追求。

这部片子对中国人和日本人的描写较为客观。挂甲台的村民们没见过世面,贪婪,小气,反复无常,懦弱,若干个人物把这些特质反应的淋漓尽致。几场冲突戏非常到位。主人公马大三是个反传统的非经典人物,他的身上并不多些浪漫主义的英雄气质,也不足以扭转整个事情的方向。
吴大维演的国军军官,成功在于吴大维演的蹩脚。因为这个军官就是个蹩脚的人物。他背后的两个美国人很有象征意义。
这部片子没法公映,我想是在结尾那一段。过于震撼!
日本人在知道战败的情况下对村民进行了血腥的屠杀,成为国军战俘后还得到了优待,没有受到任何惩罚,国军军官说日本人也是人,你要对他们讲人道。基督教讲“eye for an eye”,以眼还眼,别人给你的屈辱理当原样奉还。这段除了说明某些人的是贱B还能是什么?这才是汉奸!
而那个复仇的中国人,却背负了骂名而被惩罚。
各种反讽,黑色幽默,你懂的。这一刻,愤青们,我真心实意的和你们在一起。
中国人是在浑浑噩噩中体验了天降的胜利。这种胜利带来麻痹的愉悦和错误的幻觉,精神上的胜利却从未取得。当电影中1945年日本战败的时候,所有日军都是笔挺站在那里,接受的是天皇下达的投降命令,而不是战场上的失败。
对于中国人来说,这是一个很大的遗憾.

PS;
1、日军的根据地取景地在河北蔚县的西固庄,现在是旅游景点;
2、另一处根据地应当是黄花城水长城。

 3 ) 《鬼子来了》最值得一说的细节是什么?

今天我们接着聊一聊姜文电影《鬼子来了》,之前已经介绍过这部电影,但是一部优秀的电影是值得反复观看的,看多了也就会发现一些难以发现的东西,然后可能就会明白经典为什么会是经典。

因荷而得藕

我们从一副对联开始聊起。马大三进门的时候我发现了一副对联,有点残破,但从字面上应该可以猜出来,是“因荷而得藕,有杏不需梅”。

这副对联有个典故:明代礼部侍郎程敏政自幼聪慧过人,名声在外,宰相李贤想招他做女婿,就请他吃饭,指着桌上的菜出了一个上联 “因荷而得藕(因何而得偶)?”程敏政对出下联“有杏不需梅(有幸不需媒)”。

这副对联印证了马大三和鱼儿的关系,他们是“自由恋爱”,没有媒人,鱼儿是个年轻寡妇,有一个几岁大的孩子小碌碌,马大三和鱼儿厮混应该是不合理法的,但是乡亲们几乎默认了,疯七爷骂鱼儿:“我不是你爹,不要脸的养汉婆娘”。五舅姥爷说:“你儿媳妇和大三也不是一天两天了”,说不定这副对联就是五舅姥爷写的。

我估计很少有人会注意到这副对联,那么我挖这个坑是想说,剧组在这种细节上做得是如此的认真细致,把优雅藏在身后令人佩服,这就是电影能成为经典的原因之一。不管观众看不看得出来,有些细节导演是做给自己看的,这是一种态度。

说起对联,姜文作为演员成名的电影《芙蓉镇》,里面也有一副非常有名的对联。

“一对黑夫妻,两个狗男女”,横批:“鬼窝”。《芙蓉镇》是谢晋导演的大作,23岁的姜文和比他大12岁的刘晓庆扮演一对夫妻。两人想要结婚,因为成分不好,姜文饰演的秦书田请求领导批示,领导就让人写一副白对联,秦书田还亲手贴上了。这部电影有一句很有名的台词:“活下去,像牲口一样的活下去”,想必这个细节,姜文会终生难忘。

大胆的畜生

接下来我们就聊一聊《鬼子来了》里面的牲口。姜文经常会使用一些莫名其妙的“低俗”镜头,而且是穿插在非常重要的情节里面。如果能够迅速理解了,就会明白什么是“惊喜”,如果不理解,可能就倒了胃口。

马大三等人送花屋小三郎回了日本军营,日军队长有点懵了,马大三的驴子骑上了皇军的马。

这个镜头曾经被官方建议修改,理由就是低俗。

在一副可有可无的对联上都认真细致的导演,怎么可能随意拍个低俗的镜头呢?他当然是故意要这么干,不管是对人还是畜生,姜文都很乐意展现一些特别荒诞的情节。

这里映射的其实是日军小队长酒冢猪吉的心理活动。花屋小三郎是猪吉队长的同乡,花屋已经失踪半年,日军确认其死亡,名字已经刻在“靖国神社”里了,哪知道他又回来了,而且是在皇军的炮楼子下面被关押了半年,猪吉队长当时的心情就是“日了狗了”。皇军的马被农民的驴子上了,就是说皇军的尊严被农民侮辱了。

猪吉当时已经是“怒从心头起,恶向胆边生”,一刀砍死马大三也不奇怪,但他忍了,他有一个更大的计划,花屋丢掉的尊严不是他个人的,而是皇军的尊严,得由花屋自己找回来。所以他要奖励更多的粮食,来一场陆军海军大联欢,猪吉这么做,也有责备海军队长野野村洞察不明的意思。

因此在挂甲台村的联欢会上,猪吉才一次次的忍受 喝醉酒的六旺勾肩搭背拍脑袋,他以这样的方式来刺激被村民养活了大半年的花屋,直到花屋重新找回日军的兽性,持刀砍死了六旺,猪吉一下子就亢奋了,大喊着“一个都别放过”。然后还要刺激一下野野村,他因为经常给小孩子们糖吃,小碌碌才会跑到他背后躲着,猪吉嘲讽野野村和农民混在一起太久了,野野村因此拔刀杀死了小碌碌。

因为这样的一些细节描写,让日本人在电影里的形象很立体,思想和行为也能说得通,所以日本人才承认这部电影,是“日本人拍不出来的日本人”。有人或许会说,道理我都明白,为什么一定要用驴子上马的镜头呢?姜文亲自答:“知不道”!

全都是畜生

我们接着往下看,后面还有很多牲口出场。

马大三砍杀了几个日本兵之后被抓住公审,镜头突然切了个小驴子,凑到母驴的肚子下面,可能是想要吃奶,母驴子给了它一蹄子。

这个就是典型的“隐喻蒙太奇”,马大三是中国人,日本人才是侵略者,日军在获知天皇投降诏书的情况下屠杀了挂甲台村,才是真正的罪大恶极,马大三这一帮农民就如同那只要吃奶的小驴子,他们需要保护,而国军“这头母驴”不但没有保护,居然还要踢上一脚。

然后那只小驴子一直出现在马大山的背后,国军士兵拔掉塞口的布让马大三说话,他发出了一连串的驴叫声。一旁的四表姐夫说,啥叫仰天长啸,这就叫仰天长啸。

接下来,国军将领吴大维宣布对马大三的判决,刚喊了猪吉队长的名字,有个看热闹的闲人从高坡上掉来,灰头灰脸的跑了,接着一头猪进了场,这一连串的镜头都像是穿帮镜头一样很不严肃,其实作者想要表达的就是,这场审判是毫无逻辑可言的,名字叫猪吉的未必是“猪”,那些道貌岸然的国军将领才是真正的“猪”啊。

然后猪吉队长听说让他来枪毙马大三,他表示很吃惊,还加问了一句“真的”?猪吉在获准用刀执行的时候,又把刀交给了花屋小三郎,他因为之前被马大三砍了一斧头,手上有伤。就这样,杀人的屠刀戏剧性的到了花屋手里,让这个村民们一直不忍心、不敢杀的侵略者,一个厚颜无耻的强盗,砍死养活了他大半年的恩人。墙外的说书人感叹这个故事真好,回去要写一个“拿人的段子”。

啥叫经典,这就叫经典。

姜文电影或许有很深的内涵,但都是藏在身后的,你不去研究根本发现不了,又或许什么都没有,只是我们自己想多了。一方面是霸气外露的张扬,另一方面是把细腻的东西藏在背后,看起来有点矛盾,我的理解是那个时候姜文,还在努力想要展示自己的才华,没想到的是用力过猛,在国外获得一致好评的情况下,国内给禁了。

这部片子从头到尾,唯一一个永远正确的人是“疯七爷”,那个高喊“我一手一个掐死两”的老头,也曾经大骂马大三:“全村早晚死在你手里”,这句话也应验了,日本人屠村的时候,这个残废的老头放了唯一的一枪,还实现了“一手一个掐死两”的诺言。为什么七爷是个残废疯子?掌握真理的永远是极少数人,他们在人群里肯定是个另类。

【MOMO拉片】006 《鬼子来了》优雅与低俗_哔哩哔哩 (゜-゜)つロ 干杯~-bilibili

 4 ) 看一个导演回答问题就知道其作品水准

姜文《鬼子来了》改编自小说《生存》,原作者尤凤伟,那么说明尤凤伟还挺有想法,看了1961年大岛渚的电影《饲育》之後,我凌乱了,到底世上还有没有原创? 不過導演的訪問回答還是有一定水平的。

1.我为什么要拍“鬼子戏”?        姜文说:这部电影不仅是再现日本军队当年的暴行,更是出于一种警世的责任。在这部影片里,日本军屠杀的是真正的中国老百姓、中国平民。而事实上,当年日本军也确实杀过很多中国老百姓。我的老家唐山就发生过这样的惨案。我想通过这部影片告诉日本观众:你们要真正面对这段历史,别想再否认。我也想以此告诫中国观众:面对恶人,我们不能无端地报以善良。面对这些已经发生的事实,中国人和日本人都应该有一个正确的认识,才能避免这种事再发生。        2.我为什么对中日文化比较感兴趣? 姜文说:1982年我在中戏上学时,班上来了一拨儿日本留学生,和我们同龄,关系也特好,走的时候依依惜别,甚至有和我们班同学谈恋爱的。当时我就很奇怪,他们和我小时看的抗日电影中的松井之类的日本鬼子说的都是一样的话,怎么态度和人的精神面貌却和松井他们那么不一样?他们和松井他们也就是差一代人,二者形象却怎么也重叠不到一起。从那时起,我就带着这个问题听了很多亲历过抗日战争者的讲述,后来有机会去日本时也看了很多听了很多,看了许多如《菊花与刀》之类的人类学、社会学著作……到现在,我渐渐地能把这两类日本人的形象重叠到一起了,他们其实就是一回事,只不过在不同环境下表现形式不同而已。这就令我毛骨悚然:一个温文尔雅的日本人很容易变成一个我们印象中的日本兵。        3.我为什么重视日本这个对手?        姜文说:日本善于学习和研究中国,我们面对的是一个有优点的敌人。如果我们不能正视这些优点而是将其模糊掉,不承认它,就会面临失败的危险与灾难。半个世纪前的那一场侵略战争就是明证。这是每一个中国人都该认真思考的问题,我觉得鲁迅思想的形成和他对国民性的批判,与他年轻时在日本呆过, 产生过比较有很大关系。我觉得一场灾难的发生并不可怕,真正可怕的是灾难过后我们不能深入地研究和总结这场灾难的根源。正是这种想法促使我一直想拍一个中日间的故事。        4.我为什么给《鬼子来了》选择刘星的音乐?        姜文说:《鬼子来了》的故事原本“隐藏”在我为拍电影而看过的众多小说之中,并没有清晰地凸现出来。而最终诱发灵感的是两张风格迥异的CD,一盘是日本军歌,另一盘是当代音乐隐士刘星的专辑《一意孤行》。前者激昂有力中带有霸道倾向,后者则尽得中国文化超脱与空灵的真谛。我从日本军歌中听出了民谣式的儿童歌曲的痕迹,其中有一种青春期的无法控制的疯狂和理想,这种疯狂如果被邪恶的力量所引导很容易做出意想不到的暴行。对于《一意孤行》的境界,我非常欣赏。但要想达到这种高境界,必须有“日本军歌”那样的实力做基础,否则只能是“商女不知亡国恨”了。        5.我为什么特别看重“翻译官”在影片中的作用?        姜文说:我曾经选了好几个关于中日战争的题材,其中有《生存》。我看中的就是《生存》中的这一点――一个本来没有介入战争的村庄,突然来了一个日本兵和一个翻译,他们怎样互相面对?而由于这个翻译的作用,本来善良的老百姓不能正确地认识对面的敌人,以至于自大、膨胀,使用了错误的手段。这其中有残暴敌人的问题,更有翻译官因为私欲而误导的问题,于是事情开始往意想不到的方向发展,故事的这个核是我非常看好的。        6.我为什么对日本朋友抱有戒心?        姜文说:当年在中戏谈笑甚欢的日本留学生朋友,遇到特定的历史环境一瞬间就会变成大屠杀的刽子手。这种两面性是很好地重叠在日本人身上的。就像我们这一代人很熟悉的李玉和与鸠山,在满铁医院的时候就是“老朋友”嘛!但是这种朋友关系挡不住鸠山当了宪兵队队长,以后把李玉和弄来坐老虎凳。虽然不耽误请李玉和喝杯酒、谈谈佛教,但是密电码得拿出来。这种事太多了,朋友归朋友、原则归原则,日本人的原则性和国家利益的概念非常强。        7.我为什么不总把“爱国主义”挂在嘴边?        姜文说:爱国主义不需要唤起,只要一个人还知道自己是谁,对自己的人格有一定的尊重,他就会爱自己的祖国。鲁迅对自己民族与文化中某些问题进行讽刺与挖苦,这也是充满了爱的。他为什么不挖苦日本去呀?因为他是想让中国这“脖没了,比日本强了,这是最大的爱国。反过来个别人为了自己的私欲违心地故作赞扬歌颂状,而不让人们看到问题的实质,那就像我们片子中的翻译官董汉臣一样了。我觉得比“卖国贼”更可怕的是“爱国贼”,他们打着“爱国”的旗号,危害却比“卖国”还大。我虽然达不到鲁迅那么高的境界,但我很崇拜和欣赏他。他有时候表现得比较尖刻,但他看问题很准确。而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很多人看不到问题、不愿意看到问题或者看到了也不愿意说。鲁迅这种高境界我理解就是“民族魂”。要是有那么几百个鲁迅,这个国家就会很了不起。        8.我为什么不经常站出来对日本右翼势力的否认战争罪行之类的言行加以驳斥?        姜文说:因为拍了这部《鬼子来了》,近期有不少报纸请我就日本右翼分子的反动言论发表看法。但是我认为我们最需要的不是每次日本反华势力出招的时候我们就接招,而是需要从深层次上研究这个对手,光靠拉几个名人出来义愤填膺地过一把嘴瘾无济于事。日本对中国的态度始终没有变过,只是我们没有深入地认识到这一层,所以才一会儿看着是一衣带水的友好邻邦,一会儿看着又是军国主义的复活,这是我们需要反省的。日本不断利用我们在群情激昂时说过的一些过嘴瘾的话来达到他们的某种目的,包括我们的一些电影都成了他们开脱罪责的例证。比如我们老拍游击队,他们就援引有关的国际战争法称游击队员被俘后不享受正规军的战俘待遇,为他们杀人找借口。再比如我们有一句著名的电影台词叫“一百多鬼子,二百多伪军”,他们又非常险恶地把很多杀戮的罪行推卸到中国的伪军身上。问题不在于最近日本又发出了什么不和谐的声音,我们该怎样回击,而是在于我们应该冷静地认识我们面对的是一个什么样的邻居。我们总说要走向世界,首先就得迈过日本这道门坎。迈过日本,自然就走向世界了。        9.我为什么不在影片中让中国观众痛痛快快地“打”鬼子?        姜文说:拍这部电影还有一个目的,就是改变一些抗战题材的“老片”可能会给人,尤其是给日本观众造成的一些误解。从历史的角度来看,那些片子都是很好的,确实起到了教育人民、打击敌人的作用。但这些电影也有一些问题。比如说,这些老电影被日本人拿到日本去放,并以此教育日本的年轻人说:你们看,中国的老百姓哪一个不是间谍,他们哪个不是不穿军装的军人?既然他们“全民皆兵”,我们就可以对他们“全民歼灭”。于是,我们的这些老电影成了他们掩盖当年屠杀中国平民的把柄。但事实上,那时候我们并没有“全民皆兵”,那只是我们的一个理想。而我们现在拍电影,就再不能给日本人这种口实了。我觉得通过拍一部电影过嘴瘾是容易的,而且往往能很急功近利地讨点好,但是事情过去之后既不起作用又不能使观众真正进行思考。我拍《鬼子来了》就是试图让观众明白,如果想避免我们大家都知道的那段不愉快的历史,除了过嘴瘾还有什么办法。我不敢说《鬼子来了》给出了这个结论,事实上我一个导演和一部影片也做不到,最高的理想也就是有个方向吧!        10.我为什么不相信日本人的“友好”?        姜文说:在与日本人特别是日本年轻人的交往过程中我发现,日本右翼分子、反华势力、否认战争罪行的大有人在,并不像我们常说的那样是一小撮,只不过在那里上蹿下跳的是一小撮。不认识到这一点我们就等于没有正视日本这个强大的对手。另一个不好的倾向是:我们有些文艺作品经常替日本人向中国人谢罪。而事实上不肯谢罪的日本人是一大撮,我们为什么总要用那一小撮谢罪的日本人来麻醉和满足自己呢?《鬼子来了》这部影片中有几位日本演员,他们以前看过我拍的《阳光灿烂的日子》,很想和我合作,报酬都好商量。但是看了剧本以后,他们有抵触情绪,拍摄过程中我们也不断发生辩论。这批30岁左右的日本演员代表着日本的中坚力量,通过这部电影,我或多或少地改变了他们一些比较极端的想法。我相信将来这部影片在日本上演时,观众也会像这批演员一样有所改变,至少对自己以往接受的看法有某种怀疑。

 5 ) 人物性格分析

文本分析
1。视听语言方面
    用黑白胶片拍摄,最后杀头的一片红是特技[《辛德勒的名单》虽然也是用黑白电影,但是,是用彩色胶片拍后期做成黑白的] 这与姜文这一时代的人有关,从小都看的黑白战争片类似《地道战》长大的。
    镜头的设计:五十多分钟的时候,用鱼儿的视角来看马大三,表现他内心的恐惧,富有喜剧色彩,使观众产生怜悯又可爱的情感。用大量特写,突出演员表演。光线的处理,马大三接受日军俘虏开的村民会,崔健配乐,但是没有摇滚的影子(一意孤行)

2。表演的台词设计处理
    姜文透明的目光表现马大三这一个淳朴的农民,用方言(河北唐山、江浙、东北)很好的反应了当时的时代特征(河北农村生活)并具有一定的纪实性。

3。影片风格
   “再悲剧中也会有喜剧成分”,“真正的戏剧大师能调动人所有的审美元素”,《鬼子来了》杂糅了很多悲喜剧的风格,借了军乐交响乐得主旋律反复出现的效果。例片中“我一手一个,掐把死俩……”开始是说偷汉子的媳妇,后面是指日本鬼子,最后竟然是他这个身体残障的老人成为唯一反抗日本人的人。这种表现手法具有现代西方戏剧荒诞的风格。
    荒诞、幽默在最后一段表现的尤为突出,黑毛驴的突然跑出,高队长讲话时,朱在士兵脚下穿行,混沌的场面。

4。人物性格
    “我想拍《鬼子来了》,其实是想对自己35年来做一个总结,对恐惧,对爱,对死亡的感受。是什么引起恐惧?为了摆脱这个想法,是远离还是死亡,还是接近死亡?”
  —————————— 《我的摄影机不撒谎》
  马大三:本分、善良、小聪明、明哲保身、不敢承担责任,代表典型中国老百姓的生存哲学,拉群人下水,责任大家担,也就法不责众,带着困惑的微笑死去。
    河北小山村的农民没有正面面对战争,几千年的农民逻辑让他们善待俘虏,但最后去发现他们的意识形态,道德行为准则于现代战争逻辑很不适应。
    花屋小三郎:带着日本武士道精神出现,但又害怕死得不壮烈,花屋心理变化过程是导演的功力所在。花屋后来对生命的珍爱,基于村民对他这个俘虏的优待。
    “无论是日本人还是中国人,这里被描述和被追问的,只不过是被还原为人类本身的脆弱姿态。”——————日本《朝日新闻》
最后马大三被花屋砍头,马大三抬头看花屋的镜头
    翻译:代表着有点文化的中国人,脑子转得很快,中国劣根性代表。挑拨离间,被上司看不起,“支那狗”。又看不起花屋这样日本农民出身的下层士兵。最后他受刑的时候笑是对时局的嘲笑,也是对自己翻译生根的嘲笑。

5。主题复杂和多指向性
<1> 人物与兽性的矛盾
<2> 和平逻辑与战争逻辑的矛盾
<3> 政治法则与民间感情逻辑的矛盾
    影片表现受侵略侧面,并非正面的抵抗。大义凛然,没有高、大、全的形象,而是中国农民后滞思想,唯利是图只有眼前利益,可能是被判“反动影片”的原因,农民的猥琐贪小便宜,民族意识淡薄。
    之所以马大三不敢杀人是因为典型中国农民的宗教迷信,鱼儿怀了马大三的儿子,谁都不愿意脏手,正是由于这种迷信才形成了中国(相对)和平。
    把一段魔鬼华的日本鬼子放到了人性的角度下分析,使日本鬼子也有了性格的丰满,有残忍也有怕死的、懦弱的一面。表现了日本鬼子人性的一面,尤其是野野村天天给村里的孩子吃糖。没有和村民冲突。而最后的爆发是军官的暗示和挑拨。因受刺激而发疯杀了最喜欢的小孩,刻画了立体丰满具有人性,内心审视的野野村可能也是“反动”的一部分。
    导演的视觉超越了民族恩怨,从人性的角度看战争,村民不愿惨害自己和别人的生命而正是这种善良引来了字后的杀身之祸。人文角度来看,人和人的生命是高于一切的,人在社会中生存就得善待他人,但他认为了他们的生存而不让我生存。人身上是人性和兽性共同存在的,人要善良就是人性战胜兽性,所以行为都应以生命的尊重为准则,马大三他们的善良在战争中被碰得头破血流,这也正是其表现的人性。
艺人政治,新闻媒体之间的媚权,艺人没有自己的意识形态。艺人认为自己体验生活是评判者,这正是见闻对自己这个职业的批判态度,。片中马大三二度进城看到前后两次城门口艺人演唱的不同的段子。

 6 ) 姜文的荒诞派刀法

曾经把《阳光灿烂的日子》放给比我大许多、在那个年代度过青年时代的朋友看,他们对姜文很不屑,他怎么还玩这小孩的把戏呢,一点儿都不真实,那时候谁有那样浪漫的日子呢。我就说,特定地点、特点身份的一群少年可能就是那样过来的吧,那是王朔和姜文的少年。其实我的话未说完,姜文在他的电影里玩了一个花招,他的重点不在故事,讲故事的同时又通过马小军的口不断否定着故事的真实性,用中国人少见的荒诞手法,以及浪漫的光影,不确定的叙述,恍惚的氛围,告诉我们,那可能也不是姜文自己的少年。他否定了个人叙事的真实性,却又重建了一个属于所有人的少年时代,一种那个时代的少年都曾在心底憧憬过的充满生命力的阳光灿烂的日子。我们无法知道到底哪个更真实。

姜文只是小小地荒诞了一下,在我的印象中,这却是严守法度的中国电影一个未曾有过的创举,个人的理解和创造力终于登上了前台。我由此喜欢上了姜文的电影,特别是他对于回忆的颠覆和重新发现。

等待多年之后,姜文带来了《鬼子来了》。这次风格大变,黑白摄影,影像粗砺,表演激烈,对白密集,由浪漫而沉重,由抒情而思考,告别了童年回忆的姜文把镜头伸入到历史深处,试图对我们的集体记忆来一次颠覆。这一次,他用的仍然是荒诞,不过,这荒诞已不是艺术家超现实的画笔,而是一把锋利无比的刀。姜文知道,越荒诞才越有颠覆力,他不惮在我们的伤口上再深深地剜上一刀,因为那段记忆并不像我们理所当然认为的那样是一个永远的伤疤,而是随着岁月的流逝,渐渐地淡了。

最具荒诞色彩的人物当然是马大山和他的乡亲。电影一开始,就用戏剧性的手法把马大山置于了一个荒谬事件的中心,作为日占区的一个普通老百姓,他却要在日本人的眼皮底下看押一个日本兵和一个为日本人卖命的汉奸。既不能让日本人知道,也不能杀了他们,甚至为了不让日本兵寻死,还得尽心竭力地款待他们。对于马大山和村民们来说,这样做是出于一种生命的惯性,本能的生存意识。他们从此也拥有了一个尴尬的身份,一面是看押日本鬼子的中国人,一面却要放弃恐惧(我注意到,他们的第一反应是恐惧而非仇恨),把鬼子作为自己人一样来保护。发展的结果,两种身份合而为一,在意识里中国人与鬼子似乎没有什么区别,这才有了后来把鬼子送回去的情节,才有了与鬼子的军民同乐。当马大山给村里人许诺去杀日本人后,连自己的女人都不愿再碰他,因为,在他们的逻辑里,这个日本鬼子的身份已不再重要,“日本人也是人”,是个活生生的人,沾了他血的手,和沾了中国人血的手一样不干净。

电影到这里,反而把马大山和村民置于一个道德困境,在日军刺刀下战战栗栗活人的中国人,倒要为怎么处理一个日本兵而饱受良心折磨。问题的关键就在良心,他们以为日本兵和中国人一样有良心,他们的所作所为是对得住良心的,他们甚至以为可以和日本人讨价还价,而日本人也会像重新得到孩子的母亲那样回报他们。所以接下来全村人的死,一下子让以前所有的善意揣测和斤斤计较变得那么愚蠢和荒唐。最后,马大山死在了他曾亲手喂吃喂喝的日本兵刀下,善良和良心在面对疯狂的战争规则时的脆弱和荒诞不经如此触目惊心。日本兵可以在杀人之前细心掸去马大山颈项上的蚂蚁,但屠刀仍会毫不迟疑地落下,他的荒诞之举是以前的马大山怎么也理解不了的,他们遵循的是两套完全不同的游戏规则。马大山想做日本人的顺民不成,想做个杀鬼子的英雄也不行,因为他的天真,只知有良心,在战时忘了敌我,在战后无视秩序,他只有死。

最初,马大山和乡亲们还是明确意识到了日本兵的身份的,老者和几个后生审问日本兵,他问道:你杀过中国人不,糟践过中国女人不?我相信他们即便没有家人被日本人杀害,起码看见过日本人残杀其他中国人。我感到荒唐的是,很多情形下,他们根本不像笼罩在战争和杀戮阴影下的人,八婶争吵时的凌厉架势,村民要胁马大山杀了他们的狠劲,算计马大山藏人是不是得了什么好处,拍得越生动真实,越是让人沮丧不已。不是要人人都成为抗日英雄,但转眼间就可以忘了自己的处境,真以为中日一家,抱着那样荒诞的想法,要想活命都难。

电影中的看客着墨不多,却让人过目难忘。马大山被处斩时,呼应国军军官的震臂高呼,从城墙上滚落的人引发的笑声,突然钻到哨兵裆下的猪,在这一刻所营造的荒诞感其锋芒所指是不言自明的。精心设计的前后出现了三次的说书人,不敢杀日本人的刽子手刘爷,让人可笑的同时只有深深地叹一口气。

吴大维扮演的国军军官在戏台上宣布对马大山执行死刑。这是第二次,之前,他在同样的地方处决了那个翻译官。日本战俘要按国际公约由国际法庭来审判,汉奸则可以不经任何正式审判就地正法。马大山被杀是因为停战后日本战俘是受保护的,而日本已宣布投降后屠戮全村的罪行则无人追究。吴大维的瘸腿与其说是剧情需要,勿宁说是在隐喻这种荒诞的现实,只有一条腿的正规军,只是一条腿的教条公约和原则,看起来人道,实际上把真正良善者的生命反而视如草芥。

还有一个不能忽视的角色:“我”。这个“我”突兀地将两个大活人交给马大山,说好存放的期限,就此没了下落,因了这,却把全村的人推到了刀口。这个人物的存在,就如戈多那样荒诞,他在实与不实之间,始终没有正面出现过,却一直悬在马大山和全村人的头上,左右他们的生死。“我”可以是抗日分子,可以是共产党,对于全村人而言,他是一种和日本人一样可怕的力量,是强加于人的悲剧,是不可预知的命运,也是冷冰冰的历史。如果说马大山和乡亲们值得同情的话,那只因为他们的目的只是为了在战争中苟活性命,却承担了别人给的他们负不起的责任。可姜文仍然硬是把它塞了来,似乎为了考验所有战争中的人。他要说的是,没有谁能真的置身事外,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责任,“我”不管是某种具体的藏在背后的力量,还是抽象的任人解释的历史,固然不可推卸责任,但普通人如果丧失了正常的判断力,准备袖手以观,他也要为此付出代价。

姜文用纪录片风格的表现手法,给了我们一个荒诞的生存故事,说它荒诞,因为在故事里的每个角色都没有遵循他们应该遵循的规则。他的意思很明显,在那样一种异常的条件下,作为一个中国人,不可能仅仅为生存而生存。要说反省,中国人首先该反省的正是自己的这种生存哲学。靠抗争可以生存,靠隐忍也许也可以生存,但靠幻想和不切实际的希望绝对无法生存。在战争环境下,天真地以为能超脱局外,消泯敌我,这本身就是最大的荒谬。他不光要我们警惕日本人,这大凡中国人都看得出来;他更要我们警惕自己,警惕自己的天真和侥幸心理以及善于遗忘,这种遗忘的可怕,不单是在几十年后的今天忘了那时的硝烟,更有今天面对刺刀明天就可以变为看客,忘了自己的角色,浑不知身处何地,与谁相对;他还要我们警惕理论,任何主义都不是绝对的(虽然承认这一点非常痛苦),善良和人道会蒙了真正善良的人的眼,日本人杀了马大山,在另外的地方和时间,不足百年,又有多少中国人死不瞑目?

马大山的眼睛在影片的结尾是闭上了,在他的头落地的一瞬,他终于明白,对于先前的他和乡亲们来说,这个世界太过贫弱和苍白,所以他的眼睛一开一阖间,世间血色一片。

人头落地,姜文也终于证悟,荒诞刀法至此炼成。他的这把刀剖心斩骨,刀刀入肉三分,把我们最不愿为人见的东西挖出来示人,绝没有我们看惯了的民族英雄,也没有热血贲张的悲壮故事,有的只是沉重的悲哀。他一方面反省西方视为圭臬的人道主义,一方面直刺主旋律烈火金钢的民族主义,结果黑道白道都不买账,东方西方两不带见,西方人不见得理解他的苦心,只是发了一个不大不小的奖项,然后了无声息,绝没有同年的其他华语片那般风光,大多数中国人也还不知何时才能在电影院看到这部真正拍给中国人的电影。姜文只好背起大刀,做个浪迹江湖的寂寞高手。江湖中人则庆幸,中国电影有了一条真汉子。

 短评

大哥大嫂过年好~~~~AND 姜文这个人是个天分极高的家伙。

4分钟前
  • 露娜peace
  • 力荐

中国农民是善良的,是好人。同时却也是愚笨的,是软弱的。软弱往往导致善良变质成为受欺。

6分钟前
  • 有心打扰
  • 推荐

“你是我的爷,我是你的儿!”这辈份够乱的

10分钟前
  • 蛋蛋
  • 推荐

“大哥大嫂过年好” 这是另外一种视角审视战争。姜文通过影片含而不露的揭示了人性的悲凉,黑白以及最后的那一抹彩色的处理都显得别有用意。只有敢于去批判和自省的人,才会有前途,很可惜,我们只有这么一个姜文。★★★★☆

14分钟前
  • Q。
  • 推荐

结尾那颗唯一上色的人头

18分钟前
  • Guide
  • 推荐

大概姜文最后的一笑意思是“幸好我死了,这狗B的世界我可不想活着”

22分钟前
  • 谁家的小谁
  • 还行

就冲这片儿,姜叔你是中国最好的导演,没有之一!

26分钟前
  • 弥呀
  • 力荐

中国最好的电影。

31分钟前
  • 裸踝
  • 力荐

国产高峰,姜文是电影界的鲁迅,面对国民的自私、愚昧、软弱、天真,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巧妙将此融于荒诞可笑的表现手法中,各方势力皆不能免于嘲弄。国外有《钢琴师》《辛德勒》《美丽人生》,如果要用影像作品面对七十年前那场浩劫,我们只有这部能拿得出手了。已被“大哥大嫂过年好”洗脑。

34分钟前
  • 喻鸣
  • 力荐

优秀的如此遗憾. 仿若是黄皮肤的库斯土里卡.大三背着豆子刚刚进入县城时,姜老师用了一个跟拍的“巡礼”式长镜头为我们展示了一副日据时期小县城的风貌图。仅仅一个镜头 人物呈现之清晰 空间描摹之有力 为十余年来大陆电影之仅见也。

38分钟前
  • 劳戈
  • 力荐

国产片最高境界!

40分钟前
  • 南 瓜 子
  • 力荐

心中的点点悲凉,不能一语道尽……

44分钟前
  • 薇羅尼卡
  • 力荐

就让我一手一个,掐吧死俩!

47分钟前
  • 深红
  • 力荐

姜文:“我拍《鬼子来了》就是试图让观众明白,如果想避免我们大家都知道的那段不愉快的历史,除了过嘴瘾还有什么办法。我不敢说这部电影给出了这个结论,事实上我一个导演和一部影片也做不到,最高的理想也就是有个方向吧!”结果,这是一部能在日本公映的内地禁片。我觉得这基本就说明一切了。→19.2 二刷

51分钟前
  • Ocap
  • 力荐

一刀刘、二脖子、马大三、四表姐夫、五舅姥爷、六旺、七爷、八婶子、小碌碡...

54分钟前
  • Sundance小千
  • 力荐

从此,“大哥大嫂过年好” 在耳边经久回荡……

55分钟前
  • 影志
  • 力荐

留口气活着很重要,可有些事比活着留口气重要

60分钟前
  • 小米=qdmimi
  • 力荐

我有个朋友说他一共看了30多遍……

1小时前
  • drunkdoggy
  • 力荐

十部南京也抵不过一部鬼子来了。

1小时前
  • 被迫改名
  • 力荐

太他妈深刻了

1小时前
  • 莫呼洛迦-屁股上的青春在歌唱
  • 力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