傲椒的湘菜

记录片中国大陆2021

主演:内详

导演:陈硕,赵可大,欧大明,周晓萌,陈傲,冯又蒙,董一霖

 剧照

更新时间:2024-03-06 16:18

详细剧情

作为一档美食人文类纪录片,《傲椒的湘菜》由味及道,以湘菜为入口,反映湖湘文化养育出的人文精神。历经三年,走遍湖湘,跨越世界,纪录片以湖湘为源点,以世界作维度记录地域美食,通过美食反映湖南饮食文化和风土人情,通过人物故事反映中国人的生存状态和时代语境。

 长篇影评

 1 ) 没有什么事情是一碗粉解决不了的,如果不行那就两碗!

春节回家除了陪父母聊天,陪父母看电视当然也是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不过,不得不说有时候他们爱看的一些狗血伦理剧、都市爱情剧……真是让人“硬着头皮”都很难坚持看下去,本以为今年也要像往年一样只能看这些又臭又长的烂剧,没想到一部美食纪录片却在这让人眼花缭乱的春节档影视剧中脱颖而出,让人眼前一亮。

这部纪录片就是最近在湖南卫视热播的《傲椒的湘菜》,听名字应该就知道它是一部讲述湖南美食的纪录片啦~起初看到这部美食纪录片的时候,我也没抱多大期待,心想看这个总比看那些狗血电视剧强,谁知道一集看下来后,我和我爸妈都被这部美食纪录片深深吸引住。

《傲椒的湘菜》这部美食纪录片给我留下的一个很深印象就是很有温度,它不像一般的美食纪录片就简简单单介绍美食,它还关注到了美食背后的文化以及美食文化背后映射出的地方文化。我感觉这部美食纪录片就好像有一股神奇的魔力似的,它会让你越看越想去进一步探索湖南这个地方,通过一个个充满温度的故事让人对湖南这座原本陌生的省份有了跟进一步的了解和认识。

还记得第一集的片名叫作“一粉解湘愁”,特意把这样一集放在春节前几天播出,就感觉还挺有心的,可能也是为了照顾那些今年因为疫情无法回家与家人团聚的游子吧,以此缓解他们的思乡之情,因为对于漂泊在外的湖南人,如果你问他你最想念的家乡食物是什么,我想应该十个人九个人都会说是米粉吧。

“每一种生动的湖南方言背后,都有一碗兴盛不衰的粉”。起初,我不是很理解这句话的意思,后来看完整集后,才知道为什么会这么说,因为湖南米粉的种类真得非常的多,每一个地方都有自己代表的米粉,比如常德人喜欢圆粉,而长沙人就钟情于鲜切的扁粉。

虽然第一集的主题是米粉,但是我通过这一集却感受到了湖南人对待美食认真的态度。片中有一位老板叫作谭南,他家店主打杀猪粉,为了满足一个“鲜”字,他会每天天还没亮就去采集最新鲜的食材,绝不敷衍。为了熬制出与众不同的的汤汁,他会去研究食材,发掘每一样食材的功能性,而这一切尽心尽力的付出都是为了做出能让顾客充满幸福感的食物。

怪不得总是听湖南小伙伴说没有什么事情是一碗粉解决不了的,如果不行那就两碗,面对这么用心做出来的食物,又怎么舍得停下筷子去想其他事情呢!

 2 ) 傲椒的背后,必定离不开诸多人的努力

把平凡的变得不平凡,把不可能的变成可能,傲椒的本质皆是人的努力,傲椒的湘菜深知这一点,所以展现给我们的绝不仅仅只是一道孤立的美食,还有背后的湘人,它也不仅仅只是简单意义上的美食纪录片,更多的是探讨人与美食之间的关系,唯有如此,我们方能更好的理解美食,理解美食背后的人文精神,立体,全面,短短三十分钟,个人觉得已经非常了不起了

 3 ) 《傲椒的湘菜》为什么好看不火?

年前被湖南朋友以“下饭”名义安利的一部纪录片。 开始并没抱太大的期望,毕竟我也是看过“舌尖”、 “人生一串”、“风味人间”等一系列优秀作品的人,关注这种“无名之辈”纯粹卖朋友个面子,哪想到就这样掉进了湘菜的“陷阱”,随之而来的还有疑惑——为什么这部片子好看却不火? 从我个人的角度来看,《傲椒的湘菜》品质上是没有硬伤的,以纪录片的标准来衡量,无论是节目内容还是呈现效果都保持在较高的水平。制作、思想、拍摄、调色……方方面面都还不错,特别是片中“油炸”的相关片段,在滋啦啦的热油中,各类食材都被镀上了一层油亮的色泽,让人望之生津。 片中各种菜品的上桌环节,更让人隔着屏幕感受到温度——热气腾腾的湘菜,围坐在桌前的亲朋好友,纪录片这些真实而不做作的场景,让我感到十分亲切。 近几年火爆的纪录片本就不多,美食类更是少之又少。如果你也关注这方面,不难发现几乎所有出圈的美食片都有陈晓卿的身影,这个名字成了一块“金字招牌”,成了该类型片中的“顶流”、“IP”,这也给其他同类片带来了压力。 《傲椒的湘菜》作为后起之秀,缺乏“光环”加持,先天上就输了一着。 新春期间的黄金档,对于“湘菜”来说也是一把“双刃剑”。《傲椒的湘菜》固然是部值得全家围坐在一起观看的下饭片,但春节期间也是各台晚会的狂欢,相比卯足了劲儿请出各路“神仙”的联欢晚会,纪录片多少稍显平淡。 选在这个时间段,出品方颇有种搏一搏的勇气, 现在看来虽然没有大火,却也算小有名气,凭这也能看出该片确实有“硬碰硬”的底气。 但话说回来,节目的瑕疵也比较明显,相比纯美食纪录片,美食镜头显得要少一些。可能是由于时长问题,有几集节奏略有急促。 作为中国八大菜系之一,湖南的美食品种丰富,单是米粉就能拍上好几集,如今一集讲完,让我的湖南朋友意犹未尽,连连吐槽“就这”,拉着我科普了一晚米粉文化……不过纪录片整体瑕不掩瑜,还是比较推荐大家看一看。 PS:纪录片不知道为什么断更了几天,让我心里空落落的,总想着下集。不知道出品方还有没有第二季的打算,期待有更好的表现,“好酒不怕巷子深”,片子拍的好,总有一天会火的。

 4 ) 傲椒湘菜,骄傲湘人

雪莱的诗篇写道:饥饿和爱情统治着世界。没错,古罗马哲学家奥古斯丁说过, 一个人不先感到饥渴,便享受不到饮食的乐趣。 这与中国俗语“民以食为天”不谋而合。当我们对于饮食的追求摆脱了生存之外,逐渐地,我们对于味蕾的享受形成了一种文化,甚至是一种艺术。任何一个文化的轮廓,在不同人眼里看来都可能是不同的风景。《傲椒的湘菜》便为我们勾勒出不一样的文化蓝图,所呈现的不仅仅是一场饕餮盛宴,更为我们挖掘到了湖湘精神的独到魅力——湘人的骄傲!

美食,是最难以用画面的形式表现的,因为唯一能够感知她美感的器官不是眼睛和耳朵,而是鼻子和嘴巴。但《傲椒湘菜》在试听语言的处理上,可以说将湘菜的外在美,表现得淋漓尽致。即便如此,《傲椒湘菜》不啻为湘菜宣传与推广片,编导的思维区别于传统美食题材纪录片,独具匠心地将湘菜文化的重心落在文化上。

傲椒的湘菜

大文豪萧伯纳认为: 任何一种爱,都不比对美食的热爱真切。 我深以为然,作为地道的湖南人,湘菜之于我,不仅仅是美食,也不仅仅是乡愁,更是浸入灵魂的精神印记。说实话,当我生长于斯的时候,我并未感觉到湘菜的特殊之处,而当我远离故土,流浪在印度洋上那个僻静的岛国时,一份再平常不过的辣椒炒肉,却让我不禁热泪盈眶。乡愁是思念的味道, 我们对小时候吃的美食都有着深刻记忆……美食有着带我们回到过去的魔力。

一碗粉、一块臭豆腐、一盘辣椒炒肉... ...都可以将无数身在各地的湖南人的思绪带回到深巷处的老店、校园旁的小摊这些熟悉的地方。或许,湘味是一把打开记忆的钥匙。当我们在荧幕前垂涎欲滴之时,似乎忘却了离别的愁绪,因为湘味也是治愈我们心灵的良药。

湖南地域辽阔,地域文化也各具特色,口味差异大,但我们却能够在湘味上达成共识。身在湖南,我会纠结到底是选择清香淡雅却回味绵厚的长沙光头粉,还是香辣浓郁又丰富饱满的津市牛肉粉。但全世界各地的米面制品食物,只有湖南人才能把握其中的绝伦之处:越南米粉味浓汤清,却少了一点味蕾的刺激;马来风味的粿条层次丰富,却不够深刻;哪怕是粤菜代表河粉,虽然美味可口,却也难以征服湖南人傲娇的胃。

罗马不是一日建成的,就好像湖南人的口味也不是一天养成的,辣,作为接受度并不广泛的一种口味,在湖南,却习以为常。辣条,是我这个八零后湖南伢子的湘味启蒙,在驯服最原始的辣味刺激后,我的品味逐渐上升。热衷于更“高级”的辣:菜市场的卤味、早餐摊的米粉、夜宵大排档的烧烤... ...“老板,多加点辣椒”这是每一个傲娇的湖南人对于辣最诚挚的表达。

重味重辣是大家最粗犷的认知,仿佛湘菜就成为了重口味的代言,包括我这个土生土长的湖南人,转捩点则是接触到了官府湘菜。祖庵湘菜会颠覆很多普通大众对于湘菜的刻板印象,粤菜的精致考究,鲁菜的雍容华贵,江浙菜的典雅庄重和民间湘菜的大气被完美地融合在一起且自成体系。

《傲椒的湘菜》第四集,用更为深邃的解读,为我们诠释了湘菜的另一面,湖湘美食文化对于祖庵菜系的孜孜不倦地研究则是反应出湘菜对于极致二字的追求。片中所出现的湘菜界传奇大师,虽然不为普通大众所熟知,但他们身上所体现出来的传承文化的精神,也成了湘菜文化能够生生不息延续发扬的奠基。

骄傲的湘人

虽然《傲椒的湘菜》只是一部美食纪录片,但对于人文主题的探索深度,令我折服。湘人从曾文正公起,在历史舞台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篇章。毫不夸张的说,中国的近现代史,很大一部分由湘人谱写!这其中的原因非常复杂,但其中所体现出来的湖南精神却是三湘四水之下湖湘儿女的共识。

说起湖南精神, “吃得苦,耐得烦,不怕死,霸得蛮”这句市井俚语仿佛成为了湖南人的slogen。大俗即大雅,就好像隐藏在苍蝇馆子里的名店一样,内核依旧是伟大的。湖南虽说山清水秀,但地处大陆腹地,古往今来经济地位并不高,但素有“湖广熟,天下足”之美称,湖南是粮仓,同时也将勤劳深深地注入湖南人的基因当中。在《傲椒的湘菜》无论是起早贪黑的小摊贩,或者是宾客满堂的大老板,又或者是德高望重的湘菜大师。在他们身上,观众能够非常真切地感受到湖南人的勤劳。

而《傲椒的湘菜》最动人之处,就是将湘菜文化背后的创造者真实的呈现出来,一个个活生生的小人物,他们的梦想,他们的艰辛,他们的付出,他们的执著... ...一切文化背后都是由无数的人所构成,味觉的记忆是短暂的,如果说饮食文化仅仅只在于味觉,那么中国的地域文化便同样会不复存在。因为饮食文化实际上是凝聚了我们最为真实的生活,最为重要的生活。

片中,人间烟火之下的众生相,让每一个观众都能够感受到这股力量,那便是认真对待生活的态度。美食,只是一个载体,承载着人民与故土的情感,更承载着这片土地上人民生存的信念。2020年疫情以来,对于餐饮业冲击最大,有太多太多熟悉的味道可能已经消失。但就如湘菜对于极致的执念,新湘菜依旧傲然屹立 !

 5 ) 看了《傲椒的湘菜》还想减肥,不存在的!

虽然我是一个每天都在减肥路上的减肥星人,但是对于米食从来都招架不住。这不《傲椒的湘菜》像是看准了我春节假期想要减肥的决心,于是就播了一集“百味米食君”,好家伙,这一看不仅让我减肥大业还没开始就宣布失败,更是直接跟小伙伴计划好了年后去湖南胡吃海喝的计划。

说湖南是米食天堂真是一点都不夸张,不仅因为长沙是久负盛名的四大米市之一,还因为湖南人在大米上“造”的能力,正是因为湖南人会“造”,这才有了万千形态的百味米食。

八小福烧麦,由腊肉外婆菜、麻辣牛肉、剁椒酸菜等八种经典湘菜,牵手糯米,共同在烧麦皮的包裹下,横空出世,打着八小福的旗号,攻入湖南人的味蕾里。

双油烧麦,辛辣浓烈的白胡椒点化了猪油香,皮薄馅大,透油,软糯鲜香,糯米粒粒如珍珠,金黄油亮。

米发糕,洁白如雪,含苞待放,带着甜酒的香味,细腻、丰润、松软,淀粉和唾液在每一次咀嚼中交互作用,嘴巴里淡淡的甜味像一朵云朵轻盈散开。

……

除了被纪录片里层出不穷出现的米食征服外,片中的一位烧麦店女老板邹冉冉的故事也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邹冉冉本来从事的是商业谈判,做着人人羡慕的白领工作,典型的白富美一枚。然而满世界飞了十年之后,她选择了辞职,摇身一变成为了一家烧麦店的老板,只因为她觉得长沙才是她最好的归宿。

将湘菜包到烧麦里这个新奇的灵感是来源于邹冉冉的外婆,邹冉冉最爱吃外婆做的菜,在她心中外婆烧的菜是无人能敌的,因此她决定将外婆做的菜包进烧麦中,让更多的人吃到。

邹冉冉想把湘菜包进烧麦里的想法当然不只是说说而已,对于烧麦新品种的开发,她都会亲力亲为,向厨师学习请教,在实践的过程中提出自己的想法。邹冉冉只看重做出来的好不好吃,不计较成本,有想法就蒙头去干,敢想敢做。

其中她说的一句话“我妈妈生我下来不是让我来当妈妈的,她希望我有自己的人生,希望我过的精彩”让我特别有感触,我想正是因为有这样清醒的认知才让她在烧麦创新这条路上走得如此坚定,在此也将这句话也送给所有在事业路上拼搏的女性一起共勉。

 6 ) 《傲娇的湘菜》︱“霸得蛮”的行走标签,就是那么傲娇

湖南而言,满街是塑普,下长沙机场的那一刻,总会被明星所吸引,豆瓣7.7分,重新解读了湘菜,似乎从前年开始,茶颜悦色声名远扬,年轻人打卡文和友、茶颜悦色和橘子洲头的烟花,成了重要的地标,泛泛地以为只有“娱乐”来取代的城市,一城一味,离不开的湘菜。

巅峰的祖庵菜、青树坪的米粉、湘西的腊肉、欢喜烧麦……打造了人文纪录片《傲娇的湘菜》,始于湘味,归于湘人,对于湘菜而言,一偏概之为“辣”,自陈晓卿的《舌尖》系列播出后,每个人对于美食有着不同的诠释,“吃货”打造的美食地图,不免让人开启“说走就走的旅行”。

随着假期的到来,在百余城市旅游热度涨幅50%,网红的长沙,成为旅游首选。而星城长沙俨然成为一座娱乐及旅游之都,散发着新的活力。

汪曾祺曾说:“口之于味,有同嗜焉”,当然对于好吃的东西大家都会吃。无论限量,还是呼之欲出地排长队,总会把光盘美食照片上传至网络,引来高人气的关注,来源于【一起用餐吧】的博主,对于“吃”的理解,不再是单单的满足于温饱之上,20世纪过去了,对于挨饿记忆和食物的短缺,早已减退,早已从果腹到饕餮的转换。

1.欲罢不能地“嗦粉”解乡愁,能否pick外来美食?

“每一种方言背后,都有一碗”兴盛不衰的粉,米粉在湖南有一个江湖,圆的扁的,干得湿的,辣的,不辣的,千般滋味,万般人情,山川湖泊,市井生活,憧憬期盼,都载在这碗热气腾腾的粉里………”,不禁感叹到,没有什么不是一碗粉解决不了的。

“秦始皇为了统一中国,派兵远征南方,秦军是陕西人,惯食面类,而南方只产稻米,不产小麦。秦军运输困难,初来乍到,吃不惯大米白饭,战斗力大受影响,将领命伙夫设法解决。于是伙夫模仿制面过程,炊蒸后搓成条,成为中国最早的米粉。”

“好料汤底做”,当然,一碗米粉的灵魂之处在于汤料,“用后腿骨,三四套,从两点钟熬到第二天早上,熬十个小时”,汤底决定了一碗米粉的味觉基调,在湖南莫过于长沙米粉、常德米粉、郴州鱼粉、新化红汤牛肉面……而占领湖南半壁江山的常德米粉,时常会听到“吃圆的,吃扁的”的吆喝口号,而早餐,对于一天来说,十分重要,而一个“嗦”字便能诠释,多了市井的烟火气,码上剁椒、萝卜、酸豆角,便是销魂。

说到米粉,不得不提自己的思“粉”情节,短暂地停留在深圳,虽然有不少湘菜馆,却很难寻找到一碗正宗且地道的湖南米粉,(《风味实验室》中提到“地道”:“地”和“道”拆成两个词,物产是当地最好的,可是一个“道”字,这个东西怎么做得好吃,它是一种烹饪术,那当然在这种广泛的群众基础上,被升华为一种“道”的东西,才叫“地道”。)每每回家,不得不来楼下不知名的粉店来上一小碗米粉是多么惬意,而米粉在湖南早餐中最热门,怎少的了酸豆角的加持呢,而思乡心切时,总会去寻找那份味道,如片中的北京霸蛮米粉的创始人张天一一样,他创业的灵感和缘起,却是离开家乡的那碗粉开始,麻辣鲜香,欲罢不能,一碗热汤驱散了所有的压力,也逼走了一冬天的寒气。

米粉中的辣习以为常,曹雨在《中国食辣史》中写道:“辣是一种痛觉,比赛吃辣实际上是较量忍耐疼痛的能力,而夸耀这种能力实际上是通过忍耐疼痛的能力从而证明自己在身体对抗上占优势”,而种对抗疼痛,已成为良性的自虐机制(benign mascochism),欺骗大脑内啡肽而产生的愉悦感,而近二三十来,“辣”影响着饮食文化,脱口而出的“重口味”,攻占了中国人的味蕾,随之而来的酸辣、麻辣、香辣,提高了辨识度。

当嗜辣成瘾时,在繁杂的生活中,得到一丝慰藉,而是可以解压。

而对于米粉的江湖,却是层出不穷,去年8月,首个订阅破千万的YouTube中文创作者李子柒推出了定制的螺蛳粉,螺蛳粉跟随着李子柒视频走出了国门,成为了“文化输出”,对于食客来说,地域美食喜爱得深沉,莫过于螺蛳粉、重庆酸辣粉、桂林米粉……是让人无法抗拒,曾经几时的“臭”味成为无数人口中的“真香”,而全球饮食文化的驯服中,却发现各地美食爱好者的相似。

去到一个城市,寻找市井的味道,莫过于街边楼下的食品店或菜市场,相比于网红食品,却是那么的微不足道,而用味觉记忆下了这个城市,连接着这个城市的脉络,操着塑普的“嗦”,不在油腻。不论pick哪种美食,都是人们心中的“早餐与深夜美食”,无与伦比之外,而外卖和网购却是推动着城市经济的纽带。

时代更迭,电商的不断崛起,每一份外卖和网购后面,都少不了一份速食食品,而对于又宅又穷的年轻人来说,速食食品何不是一种选择呢?每种速食都有它的美食密码:螺蛳粉:臭+酸辣=让人欲罢不能,一口下去,整碗当中无愧的灵魂配料;红油面皮:芝麻香气+面皮的筋道+红油=夜宵必选款;老坛酸菜牛肉面:这酸爽+牛肉=酸里酸气的牛肉面,对于粉和面,是中国人的执念,给贴上了个性化的标签,中国的年轻人,全靠网红食品来续命。

美团《2020年外卖行业报告》热搜榜居于首位的是麻辣烫、螺蛳粉,凉皮等,而地域性美食品牌化仍是餐饮文化市场突围的良策,而我们正在掉入外卖与网购陷阱,外卖的疯狂,直播带货的疯狂,折射了中国速度,自从推荐算法兴起后,会依据刷新次数、人均打开率、点击率来“投其所好”,科技的进步,势必将我们困在系统中,当“骑手、快递员”把“外卖、快递”送至你手中时,你也能尽可能的投入在工作中。

2. 湖南菜,霸得蛮,探寻湘菜魅力

湘菜大师彭子诚说:“任何菜系它都应该区分为,家常菜和市场菜,北京的京菜,京菜本质上是鲁菜,所以鲁菜,所以鲁菜被称为官菜,淮扬菜被称为商菜,它是有钱人才吃的,那么湘菜被叫为军菜,当兵人吃的。”

而对于湘菜的印象普遍停留在接地气的“市场菜”中,殊不知还有巅峰的“祖庵菜”,来源于谭延闿的父亲谭钟麟,曾出任两广总督,其府上的厨房班子,是由湘菜厨师和粤菜师傅组成,广东的鲜与湖南的辣相互交融,勾兑出了组庵菜最早的味型,后因府邸搬迁到南京,后来的组庵菜,又吸收了苏浙菜的技法,组庵菜,一切讲究慢功夫,是当时食不厌精的巅峰,如今祖庵菜已面临着失传,对于食材考究,追求极致,目前仅存的祖庵菜谱只有200多个,老派湘菜与新派湘菜的碰撞,是湘菜的魅力,对于吃来说,不仅是一门学问,更是另一种生活态度。

传统湘菜只有三个菜是辣菜,祖庵菜莫过于“祖庵豆腐”、“金汤花菇无黄蛋”、“麻仁香酥鸡”,最让人惊艳的是金汤花菇无黄蛋中的鸡蛋,鸡蛋看似完整,打开后是无蛋黄的鸡蛋,其菜考验的是厨师的火候和掌握技巧的纯熟,入蒸笼后的鸡蛋完整无破, 再辅佐与高汤和金汁进行勾芡。

“街巷,城市之心,城市越是生长,街巷便越是逼仄,高林大厦寄托着我们的身体,却难以俘虏我们的味道和情感,这种二元矛盾在生活中难以和解,特别是对于美食,那些心心念念的牵挂往往来自街巷。在湖南的长沙、岳阳、湘阴等地,无数为街巷而生的美食层出不穷,带着当地人的秉性,带着一方水土的脾气,菜都是叫湘菜,人却是不同的湘人。”

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寻找美食,随处可见的地标美食(新派湘菜):毛家饭店、火宫殿、超级文和友、费大厨辣椒炒肉、一盏灯、炊烟小黄牛、鲁哥饭店、麓湘小镇……成为必吃榜,便于城市的烟火气融为一体。虽然一座城市被赋予“网红”的标签,主打菜品为剁椒鱼头、辣椒炒肉、油爆/蒜蓉口味虾……从湖南卫视到大众打卡地,湖南人的胃口是硬核,少不了麻辣鲜香,更少不了爱吃、会吃、敢吃的属性,而对于每一道湘菜,辣椒便是每道菜的灵魂核心,对于重口味的执念于此,已深入海。

湖南•长沙初印象莫过于文和友,用张新民的话来说:“我们每天都在将旧建筑拆除,可又同时又有人在商场内构筑这种旧梦”,旧时弄堂的怀旧风格,在手机依赖度过高的今天,成为稀缺,而“国潮”的兴起,复古小众盛行的当下,年轻对于“新与旧”,停留在儿时的记忆里,而如今店内装饰有时代过去和未来的事物,成为餐饮界的风向标,玩转“复古味”。

而主打的宵夜,怎少的了口味虾,来自文和友文宾的一段自白:“做虾子,首先就是要学会计划(时间),下午去菜市场买虾,基本没什么好的,要选,就要选屁股大,第二肉要紧,第三腹部这一块,尽量干净些的,干净的虾子不用怎么洗,邋遢的虾子洗都不干净,然后别一味的看钳子大,调味这块尽量的,虾子其实经不得太过煮,你别放肆煮,味道一下煮老了,更多的时候,是汤汁的味道要调得正,以及这个汤汁的包裹感强,汤多了,浸到里面去了,所以你一吃一嗦汤就出来了,所以那个味呀(佐料)其实都可以以后在放,出锅的时候放紫苏,尽量的少在火里待,更鲜美”,对于每个口味虾的爱好者,打榜必不可少。

在本土湘菜中的「顶流」,“湘菜”力量不可忽视,由于这种反哺,“吃得苦,耐得烦,不怕死,霸得蛮”已经融入到湖湘文化中,文和友的文宾九年前在坡子街摆摊创业,在到金线街,太平街,人民路,河边头开店,到现在的湘江边上海信广场的“超级文和友”;鲁哥饭店的老板娘,为生计发愁,租不起像样的门面,也花不起大价钱搞装修,就在自己屋里开始了创业,有了如今的「鲁哥饭店」,有了湖南•长沙的属性,成了另一个维度的“长沙湘菜”。

激流勇进的湘菜,融合了旧与新的湘菜DNA,让你欲罢不能,人间美味至清欢。

“湘西,境内大山连绵,路岖山崎,人们感慨湘西山民千百年来被困守大山的不易,但从美食的角度来说,他们可拥有着常人难以享用的天然食材,过去的湘西人生存维艰,不过,他们一代又一代,都在努力赢取自己的人生美味。”

“有一种年味,叫妈妈寄来的年货”,年货首当其冲的是湘西腊肉,而湘西,得天独厚的环境造就了腊肉的香嫩丰腴,而梁秋实先生在大哙湘西腊肉后,用满嘴的油腔大呼到“湘西腊肉,天下第一”,虽比不上高端的食材,却是一个冬天的必备品,腊肉期初的制作并不是为了追求美味,而是为了保存。疫情期间,更是创造了奇迹,收到了来自家乡的美味与家人的寄托。

另一种山间野味——油茶果,“油茶是中国特有的高级油科植物,仅生长生长于中国湖南、江西、广西等几个南方省份,生命周期长达百年,根茎发达,在山林里,这种长寿且性格沉稳的植物,是德高望重的,它们可以占据阳光雨露最为丰盛的C位,因此成熟的果实,自然也风味独具”,成为独具的菜籽油,山间的美味馈赠,是独具一味。

辣,是一种刺激的痛感,但在长沙,辣成为一种活法,涌现出动人的故事,告诉你什么烈性、血腥、颠覆,三湘四水,离不开各具特色,各自峥嵘,湘菜承接着历史,“吃的亏,霸的蛮”的精神,继续探寻湘菜的魅力。

3.长沙除了吃喝玩乐,少不了跨界奶茶

“在风味星球上,有一种味道吸引人们深入险境,这种味道,穿过舌尖,给全身心传递着安全美好的信号,它藏身大千世界,也牵动滋味江湖,我们在日常点滴的欢愉中,缥缈世事的况味里,与甜一次又一次相逢。”

甜与辣的冲击,对于辣这味痛感,增加了一丝甜味剂,那就是C位出道的「茶颜悦色」,当人们忘了粉末奶茶,奶茶铺子的诞生却延续了奶茶的生命。

追溯到人们食甜史,自然少不了大自然的馈赠,自然的馈赠向来阴晴难料,蜂,这种神奇昆虫酿造的蜜露,是人类的早期珍贵的甜味来源,正是从蜂蜜里,我们祖先从蜂蜜里获得美味的初始体验。蜂蜜70%以上成分是果糖和葡萄糖,极易被身体吸收,迅速转化成能量,蜜和糖在很长时期内,属于珍贵资源,曾是财富和权力的象征,直到一些草本植物被广泛种植,甜才逐渐走进寻常人家。

糖以无比神奇的方式,赋予食物诱人的色泽和风味,而国人对于茶的喜欢和偏好,茶+奶+甜味的愉悦感=造就了新式茶饮的市场,新式茶饮的多元化,如今遍地的奶茶店:奈雪的茶、喜茶、蜜雪冰城、书亦烧仙草、茶百道……早已遍地开花,不知不觉成为年轻人中的奶茶瘾了。

茶颜悦色创立当然也离不开辣椒精神,茶颜悦色创立的7年时间,从湖南到武汉、深圳,在2020年12月1日在武汉开出了第一家店,2021年4月1日在深圳罗湖文和友入驻了茶颜悦色的快闪,似乎是“破圈”的可能,迅速的成为热搜。

而吕良做广告出身,2005年经营过美容院,在电影院卖过爆米花,做过盖码饭,开过卤味店,加盟过奶茶店……全部以失败告终,因为不甘心,才创立的茶颜悦色,“很多给你意见的人,他不知道你的能力边界在哪里,我觉得认清自己挺重要的,我在想我首先能不能提供你们呼唤的内容,如果我觉得我是无法提供的,或是我觉得我无法稳定提供的话,我就会冷静看待这个呼唤,如果辣椒只是湖南人性格的一种,傲娇嘛,我觉得我在做自己坚持做的事情,我坚持这么做,我觉得那也是一种傲娇吧,因为毕竟没有听别人意见,没听大多数人意见嘛”,在资本青睐的市场下保持着冷静,冷静才能看到真相。

而一款奶茶的爆火,不免让吕良产生焦虑,在于产品的品控把握很难:

◎产品方面:冲印奶茶和奶沫都需要人工操作,卖相和口味会存在一定的差异性,这也就是为何推出“一杯奶茶永久补偿”的原因;

◎供应链管理上:原材料来自于不同的地方,质检和物流本身就难以把控,供应链精细化管理成本非常高。如果转型国内,就会面临产品转型的问题,试错成本很高,而且消费是否愿意买单充满未知数。

而一杯奶茶内有坚果、巧克力、碧根果、淡奶油、牛奶、原茶……十足的“糖衣炮弹”,深入骨髓。打开朋友圈、微博等平台,茶颜悦色早已被各平台攻占,“为了一口奶茶,也是拼了,为了不遗憾,值了”,已经变为现代社交的新属性,已成为年轻人手中的“新宠”。

一座城市AB面,不止是果敢,记录着城市的温度,与湘菜的重油、重辣密不可分,奶茶的“清爽”,多一分清甜。

4. 麦田里的“守望者”

宋应星的《天工开物•乃粒篇》:“生人不能久生,而五谷生之。五谷不能自生,而生人生之”,在古代早已对人们用五谷(麻、菽、麦、稷、黍)来温饱,古与今跨越几千年,“禾下乘凉梦”的实现,从宋应星到“当代神农”袁隆平,承接了千年的梦,对于“杂交水稻之父”而言,相信世界饥饿终将消失。

水稻是最主要的粮食作物,世界上一半以上的以稻米为主食,特别是亚洲的国家90%的稻米生产在亚洲国家,中国60%以上的人以稻米为主食,而袁隆平为了21世纪保证我国粮食问题,与农业部立项中国超级稻育种计划,追求高产跟高产一直是袁老的愿望,“发展到(全球)一半的稻田种上(杂交)水稻所生产的粮食是1.5万吨,可以多养活4—5亿人”。

皮肤黝黑,是常年在田间地头留下的印记,背着好几个月的腊肉,转乘好几天的火车,前往云南、海南和广东等地,只为寻找适合的日照条件。他几乎在育种基地,卸一块门板草席,挂一顶蚊帐,和当地农民睡在一起。两个儿子出生时,他不在产房,在稻田。

“从中南美洲到华夏大地,辣椒的迁徙,跨越了上万公里,万里之隔,气候变迁,辣椒得以在第二故土开枝散叶。”

杨意红是大家口中的“辣椒大王”,20世纪七八十年代,本地的辣椒挂果期不长,供应市场短,成为制约当地辣椒种植的发展瓶颈。为突破这一瓶颈,杨意红组建了果蔬协会,带领上千人赴海南种辣椒,在海南种植辣椒最兴盛时面积超过4万亩,每年运回内地的辣椒十多万吨,与其说对辣椒的执著,与袁老对水稻的执著如出一辙,舶来品的辣椒,在湖南这片热土上生根发芽,麦田里生长的是希望,麦田里等待着果实成长,满足舌尖的满足感。

呈现在这片土地中的“酸甜苦辣”,辣是一种生活方式,融入湖湘血脉,也是一种倔强。在新时代再加一个词来形容湖南人,那就是“傲娇”。

 短评

拍菜不要拍人,讲人和文化要通过菜来讲而不是堆砌旁白和“演”。我的湖南同学不多,于我而言的象征物大概是米粉和臭豆腐。但湖湘文化真的是蛮有意思的。台本很差,真的很差,谁写的词儿啊无语。mini场景真的很有亮点。

3分钟前
  • momo
  • 还行

既然叫湘菜,你就说菜。说那么多创业史干嘛?这是创业节目么?他们创业和我有毛线关系?而且频繁给食材用拟人句,一次两次是创意,十次二十次是刻意。食材搭建小沙盘可以加一星。

7分钟前
  • 地念儿
  • 还行

欠缺点意思。第一集的嗦粉不错,看完后完饭就去点了一份。

11分钟前
  • 隔夜油炸鬼
  • 还行

拍食物纪录片,必须注意要拍摄食物和制作,那些多余的没文化的解说、台词、音效、美化的“吃”,让人无比尴尬,要知道,在食物面前,做的人最伟大,吃的人是最卑微的那个。拍食物能去大排档拍,我感到无力,我还是看玉林阿婆去吧。

15分钟前
  • 曾害怕
  • 还行

前面剪辑稀烂,后面4集(9-12集)水平有所回升,与其说是湘菜,不如说是湘菜人的故事。其实我们观众想看更多的是食物,但导演偏偏花了8成篇幅讲人的故事,哎,最终是菜也好,人也罢,什么都没讲好。

17分钟前
  • 金牛座
  • 还行

想吃湖南的臭豆腐、油豆腐和腊肉了。江湖菜,看重的是镬气、口味和份量,若过于追求高端化和精致化,是否有些事倍功半了呢?

19分钟前
  • 夏日的小西瓜
  • 推荐

美食最想吃米粉和泡菜,印象最深的是两位残疾人:眼睛看不见还能编筐种稻养大三个儿子的父亲和因为工作事故失去双手放羊干农活的客栈老板太了不起了。

20分钟前
  • 晓晓一
  • 还行

看完有点想哭是怎么回事。湖南人真的是非常可爱和接地气了

24分钟前
  • Vince♫
  • 推荐

看起来就很好吃,种草长沙很多小馆子

29分钟前
  • 菠椰
  • 力荐

下饭

32分钟前
  • 力荐

30分钟片子广告太多了。这片子是来黑湘菜的。

34分钟前
  • 木又
  • 还行

借着湘菜名义给小吃店打广告,本来还想看各种大菜做法的,失望。

37分钟前
  • 領導沵℡℡
  • 很差

湘菜地位的奠定有始皇帝的功劳吗

42分钟前
  • nbpr
  • 还行

不同于“舌尖风”的纪录片,甚至不能简单定义为美食纪录片,《傲椒的湘菜》重新解构了湘菜文化,诠释了湖南精神。不仅仅展示了地道的湖南美食,在令人垂涎的美味背后,更彰显了“吃得苦,霸得蛮,不怕死,耐得烦”的湖南精神。作为湖南人,看完之后不仅仅增加了许多湘菜新知识,同时也了解了市井百姓背后的人间真情,那些大快朵颐的饕餮食客像极了隔壁邻居,起早贪黑的老板也好像就是楼下粉店的老板。美食的背后是文化,而真正的文化则是凝满了人间烟火气息!傲椒湘菜,骄傲湘菜!

45分钟前
  • 思俨者慎
  • 力荐

还不错,又一部舌尖系美食纪录片,第一集的米粉看得我好饿,中国八大菜系每一个都应该拍一部片子的

47分钟前
  • 张兮兮
  • 推荐

用心制作的总能带给人感动

50分钟前
  • Kai
  • 力荐

微观模型还比较可爱

55分钟前
  • deeralice
  • 还行

有些故事文案和拍摄水平只能说一般般吧,湖南菜还是很吸引人的。

59分钟前
  • 微子
  • 还行

已经分不清到底是在讲美食,还是在讲故事了

1小时前
  • 亦水菲花
  • 还行

好看。湘菜真的超好吃!!!(节目里以实物做成的微世界很有意思很有趣。)

1小时前
  • Neroat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