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他们正年轻

记录片大陆2021

主演:任红举,周有春,马世勋,周继成,薛英杰,汤重稀,包月禄,王贯三,郭瑞铮,雍卫太,李维波,王仁山,谈学贤,叶发坤,孙德山,唐章洪,那启明,林炳远,金东辉,刘素谦,熊朝瑞,白清林,易如元,周全弟,尹志云,叶士礼

导演:宋坤儒

 剧照

1950他们正年轻 剧照 NO.11950他们正年轻 剧照 NO.21950他们正年轻 剧照 NO.31950他们正年轻 剧照 NO.41950他们正年轻 剧照 NO.51950他们正年轻 剧照 NO.61950他们正年轻 剧照 NO.131950他们正年轻 剧照 NO.141950他们正年轻 剧照 NO.151950他们正年轻 剧照 NO.161950他们正年轻 剧照 NO.171950他们正年轻 剧照 NO.181950他们正年轻 剧照 NO.191950他们正年轻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5-24 05:18

详细剧情

2014年,首批437具中国志愿军烈士遗骸归国,离开祖国60多年的烈士英灵终于得以回家。71年前,那些花一样年轻的战士走上了抗美援朝战场,有些人回来了,而有些人永远地留在了那片土地上。《1950他们正年轻》用全新的视角聚焦71年前参加抗美援朝的普通年轻人,通过不同军种,不同时期参战的老兵真人讲述,以一句句平实细微的话语呈现出他们曾经热血的青春与梦想,也还原了最真实的战场,给当代的年轻人带来触动内心的震撼与共鸣。最好的铭记是不遗忘,《1950他们正年轻》用镜头记录珍贵的民族记忆,一起致敬那些保家卫国的英雄们。

 长篇影评

 1 ) 他们仍年轻:重稀,你现在还拉不拉手风琴

70年前,抗美援朝战争取得胜利。有些人回来了,另一些则永远留在了那片土地上。

这是我们的集体记忆。当生与死、战争与和平的命题在身着军装的老兵口中讲出来时,观众仿佛随他们回到70年前。枪声、炮弹声、飞机的轰鸣、“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的歌声、断腿、树皮做的墓碑、两根连着碎肉的麻花辫,这些完完全全地在眼前展现出来,像一幅铺天盖地的画,闻者震竦,见者落泪。

相对于同期其他电影,《1950》纪录片的形式在大荧幕上并不算优势。但导演正是借由纪录片平实朴素的特性,让老兵与观众如同面对面对话般,将战争中的哀伤、血泪和光荣尽数传达。当他们在荧屏那一端落泪、微笑、回忆或只是停滞,荧幕这一侧,观众也同样感同身受。

影片中间,87岁的任红举给战友汤重稀打电话,说的第一句话是:

“重稀啊,你手风琴还拉不拉了?“

“不拉了,拉不动了。“

“你也变成老头子了,我也变成老头子了。“

下一段,影片切到汤重稀,他举着一只被炸断的手,说,一颗炮弹夺去了我的右手,也夺去了我当手风琴演奏家的美梦。他家里的书架上摆了满满的《发表歌曲汇集》,但他已经再不能演奏了。影片的残酷就在于此,当观众沉浸在战友重逢的喜悦中时,猝不及防地将事实摆在所有人面前,让观众看到剥去了外衣的、赤裸的战争:它让很多人过早地失去了太多。

这些回忆对或许只是历史书上的注脚。宋导说,每一位老兵在宏大的历史中都是小人物,是无法影响时代车轮的普通人,宛如此刻的你我。但是这些回忆,却是隐藏在真实岁月中的点点碎片,是那段渐行渐远的过往充满温度的生命记忆,是历经风雨后的蓦然回首,是每个老人心中的一段惊世传奇,更是我们应该铭记的民族丰碑。

“我们崇尚和平,我们不愿意战争,但我们不愿意投降。”

他们相信未来,我们才拥有现在。

 2 ) 他们永垂不朽,他们永远年轻

1950年是朝鲜内战爆发的一年,也是我们开始真正站立起来的一年。抗美援朝被称为‘立国之战’,正是因为他们,我们才站立了起来。在那段艰难的岁月里,尽管天寒地冻,尽管危机四伏,他们没有退缩,因为他们的背后就是我们,是刚刚从帝国主义枷锁中解放出来的我们。我们希望和平,但是美帝国主义者却不顾我们的希望,悍然把战火烧到了我们的边境。为了保住我们的和平,他们挺身而出,抗美援朝,保家卫国。

他们的青春是我们的历史,他们的故事让我们能够续写我们的故事,他们的功绩应该被我们世世代代铭记,他们永垂不朽!他们永远年轻!

 3 ) 致敬中国人民志愿军!他们相信未来,我们才拥有现在!

看完此片,既沉重又感动。 也更让我想起那句:中国人不怕事 也不惹事! 他们说:活着干,死了算。他们高唱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 在战争面前,他们既渺小,又伟大。 任红举、周有春、马世勋、周继成、薛英杰、汤重稀、包月禄、王贯三、郭瑞铮、雍未太、李维波、王仁山、谈学贤、叶发坤、孙德山、唐章洪、那启明、林炳远、金东辉、刘素谦、熊朝瑞、白清林、易如元、周全弟、尹志云、叶士礼…… 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名字:中国人民志愿军! 影片中,老兵们的口述史无不令人动容。 在轰炸时,救护员扑在伤员身上挡着,心知没用,但希望给伤员内心些许安慰。 救护员在月光中搜寻到受伤的李振唐教导员,他露出了白白的肠子,痛苦得示意对方给枪让他自杀,这种时候却还记得掏出银元拜托救护员转交给妹妹。 军医薛英杰爷爷,讲述被炸伤的同胞没了下巴,露出喉咙眼,艰难地被喂饭,落泪道:他们也有爹有娘啊。 隔壁战壕的中美两军,在唯一的水坑,在这生命之源面前,选择了暂时息战。 五位同志互相给对方抓虱子的时候,黄大菊同志在大家眼前被炸死。 还有一位老兵,一直为自己办的抗美援朝展馆添东西,坚持纪念抗美援朝战士。 最小的兵总是受到大家的照顾,吃得最饱,因为不够饭吃时,大家都会把自己碗里的饭扒点给你。

打胜战的同时,也死了很多人。 他们还说: "当时动员大家参军,去了147个人,只回来3个。"" "你来的正是时候,你要是再晚来几天我可能就没有了。"" 熊朝瑞奶奶说:战争就是残酷的,就是你死我活,但是不要怕战争。 叶士礼爷爷对烈士们说:“你们以前和我们一起理想的,我们国家,已经非常强大”

这些故事,这些历史,你一定要去听他们讲!你会感受到那份赤诚,痛苦,感恩。

《1950他们正年轻》真的好看,是非常有诚意的作品,也非常有意义! 他们的青春无论一开始是出于什么样的原因,都是牺牲了自身,保全了国家。现在排片量这么少,真的令人心碎,好希望更多的人看到。 战争与和平的背后都过分沉重,现在的和平,来之不易,希望所有人珍爱和平。 铭记,是对所有中国人民志愿军最好的尊重。他们相信未来,我们才拥有现在!希望大家有时间也能去烈士陵园看看,看看那些碑刻上小小的名字,那里凝练着英雄们伟大的人生轨迹。

 4 ) 雄赳赳 气昂昂 跨过鸭绿江

很感谢片方把这部纪录片搬上大荧幕, 因为我落座没多久的时候,我就仿佛又坐在了我爷爷奶奶身边,听他们讲当年。

不知道我为什么从头哭到尾,可能是因为自疫情席卷全球以后,我变得更加关心这个,作为一个国家而存在的文明,我关心我们如何走来,又将往哪儿去。 结束观影后,我的同伴说想表达些什么,但真的太词穷了,根本没办法只用评价电影或者纪录片的方式来说些什么。 是啊,这不止是一部纪录片,也是1950年代那批跨过鸭绿江的年轻人,他们的昨日再现。

他们操着天南地北不同的方言, 从不同的地方出发, 每个人都有嵌在自己记忆里的独一无二的画面, 有的战士饱尝遗憾和悔恨不愿再提, 有的战士不断收集那段历史的物件, 有的战士回想当年意气风发, 有的战士因为痛苦掩面而泣, 相同的是,来自大江南北的他们,当年和战友唱着一样的歌曲,为了一样的使命而抗美援朝,相同的是,逝去的战友都活在他们心里。 上战场的时候十几二十岁,今天他们普遍年龄在80-95岁之间,已经过去了好几十个年头,但提起那段历史,还是会痛哭不止。 这些老人,他们的精气神,他们佩戴的勋章,他们苍老的面庞和饱经战争洗礼的身体,很直观地让你看到,这就是活着的历史。 从战争里捡了一条命回来的人,打了一场必须胜利的战争,做到了保家卫国,荣誉背后,是每个人沉甸甸的青春。 我能看到这部纪录片,我觉得很安心,因为我看到,还是有人在做很真诚的事情。 这部纪录片能上映,是导演和工作人员对抗美援朝志愿军的诚意,也是对去电影院的观影者的尊重。这份尊重,对我来说久违了。

 5 ) 1950他们正年轻

看完了写点什么好了。

对于抗美援朝最初的记忆来源于黄继光,但是小学课本里他很近又很远。所以电影里他的战友提到了黄继光,说他最后匍匐前进堵住敌人的地堡时,唤起了很多的回忆。

其实在网络世界里很久很久都被另一种话语霸占,以前肆意侮辱烈士的人还可以堂而皇之当上大V,明明没有过很久,但是好像好多人对于战争的记忆都很模糊,定格在一部部电影电视剧里。

其实我还挺喜欢这部电影的基调的,整体真的蛮积极向上,我去之前很害怕会很煽情,那样的话即使感动到了荧幕前的观众两个小时很成功却又是另一种意义的失败。这部电影并没有很着重于描写战争和悲痛,老人们和你拉家常一般诉说自己在战场上和战友们的情谊。就像二十二一样,其实他们已经有创伤后遗症了,所以不再记得自己的事,而是对身边人的点点滴滴牢记。其中一位老人说的话我很难受,她说只有经历过战争的人才知道战争是什么样。我们有很多很多途径去了解这段历史,并不需要幸存的英雄们掀开自己的功勋章给我们展示。听着他们娓娓道来曾经的故事也是一种幸福,何止是“值回票价”这四个字。

前几天在看正义联盟的时候,亚马逊战士们面对荒原狼的降维屠杀仍旧不肯放弃,每个人都把自己的生命置之度外,那个时候弹幕齐刷刷的感动一片,我也非常非常感动,和朋友说这让我想到了志愿军,天堂岛是虚拟的,但是志愿军是真实的。

时至今日对那兔上甘岭的那一集印象深刻,也去了上甘岭这部电影,希望在这里一并安利给大家。

还记得第一次去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的时候,我也是一边走一边看一边哭,我觉得很难受很痛苦,人类的共情能力是很强的,如果我一直停在这个痛苦的阶段反而不会再去刻意回忆他,但是我还记得出来的时候门口有八个大字”前事不忘后事之师“,这才是我真正真正震撼的开始,所以这个地方我去了第二次第三次。每一次都是有着不同的心情但又是相同的缅怀。

“他们相信未来,我们才拥有现在。“

这是电影最后告诉我们的,切题而又升华。我们不应该牢记伤痛和仇恨,但是我们也不能够忘记。就像老人们最后说的那样,我们不希望有战争,但是我们不会投降。

没有人希望世界不和平,但是世界上并不是所有人都是人,很可惜没有在9月3日那天看到这部电影,不然会有不一样的纪念意义。

但是今天也不算晚,哪天都不算晚。

 6 ) 个人记录

★发布的所有文字仅为【记录】当时所想,私人性较强,没有分享或向他人灌输观点的意愿。 ★不必较真,解读随意,评论区不代表本人意见,不会回复/解释。

*xm 纪录片拍得很纪录,但也不缺艺术感。 残酷,艰苦,无法想象的一切,仅从语言无法感同身受半分,但受到了强烈的冲击。 尽管不同时代的人都只是历史里的一粒沙,我们经历到什么,大多由时代决定。他们身处的年代是动荡的,穷苦的,随时要面对死亡的。体验过那些日子,再经过年年岁岁,走到现在的日子,如果回想到永远留在那个冬天的伙伴,会是怎么样的心境。 影片中涉及到的文艺工作者让人想到很多,他们毫无畏惧去战斗赴死,在十几岁的年纪葬身异乡,小提琴留不住,手风琴也留不住,歌声回荡在茫茫白野上。可是后来呢,十几年后的十年,他们怎么样了呢。 留在1950好不好。走到1966了好不好。 没有经历过战争的这一代人应该看,正在十字路口培养价值观的学生们应该看,不是要反思或是自责,而是明白最简单的道理,活在任何一个时代,都不应该随意埋怨身边的一切,因为这对于某些人来说是弥足珍贵的,是奢望的。曾经我们没有,至少要知道这个。 他们永远年轻,他们永远活在1950,他们永远活在我们心中。 Nov 13

 7 ) 永远有人正年轻

1950他们正年轻,2021他们已老去,甚至已逝去。总有人倒下,也总有人站起。总有人忘记,也总有人铭记。感谢主创团队和这部纪录片。

就剪辑和框架来说,导演水平尚显不足,作为一部纪录片来说,仅算及格,所以只给三星。

几处印象深刻的片段:

1、刘素谦奶奶说“你们要再晚来几天,我可能就没有了。”然后在片尾名单看到奶奶已经去世了。

2、军医爷爷说有一个战士下巴被打掉了,只剩舌头和牙齿,喂饭很困难,每顿饭几乎都是两个人以上轮流给他喂饭(没人忍心全程看吧),后来军医爷爷说,“他也是有爹和娘的啊!”然后忍不住掩面哭了出来。

3、任红举侦察兵爷爷在山里遇到受伤的指挥员,他的血已经快流完了,肠子白花花的翻在外面,他求着侦察兵爷爷用枪打死自己,侦察兵爷爷不可能这么做,指挥员就把口袋里的一枚银元递给他,帮忙交给妹妹,并且把自己的名牌信息撕下来留给了侦察兵,然后就睡过去了(死了),侦察兵后来喊人来一起把尸体埋了,还用自己的钢笔在树枝上写上“李振唐”(指挥员的名字),埋在土堆旁,虽然知道没有用,但起码对得起良心。

4、爷爷说一直想把战友的骨骸接回祖国安葬,后来去烈士铭园看,也找不到战友的名字。片尾展示烈士纪念碑,又高又长的纪念碑上密密麻麻的名字,镜头向前推进好几秒还是望不到头,当时我就绷不住了,一个名字就是一条生命啊,甚至还有很多烈士连名字都不在纪念碑上。

5、老兵被问到“回来之后是否有和家里人说过这些故事?”老兵说,“没说过,说了他们也不会相信。”

6、许多老兵爷爷谈起那段往事,有的是沉默,他们很多记不清甚至不记得了。现实比我们想象的更加残酷,有时候他们不愿意回想,也不敢回想。

7、“我们讨厌战争,但绝不投降。”

抗美援朝志愿烈士生于战争,死于战争。老兵也一个个逝去,这段历史也渐渐远去。

我们生于和平年代,年轻一代日渐被外国文化和意识形态渗透,不知道未来的脊梁骨还会不会这么坚挺。

总有人会老去,也永远有人正年轻。

如果国家需要,我将投笔从戎。

 短评

主创人员创作出这样题材的纪录片值得鼓励敬佩。不足之处在于:故事线不清晰显得故事很平。明明情感很强烈,但可看性弱。作为想要传播给下一代作教育警示的片子其实是很不足的。四星完全是给题材的,纯靠内容完全不值。还是希望这样的片子更多吧。

7分钟前
  • 查毛
  • 推荐

“等我老了 一根白发 安在你的提琴上 我们还演凑”可是他们不会再变老,他们也把灵魂留在了那一年。电影已老兵的讲述和战争场面想穿插,让人冲击到无法喘息。他们唱着“雄赳赳气昂昂”有时可能歌还没唱完就会有轰炸,无法想象他们真实的行军,只是他们有信念坚信他们能打败敌人坚信他们有未来。现在的他们看到了胜利,回到了祖国,更看到了祖国的强大;可是他们却无法忘记那一年,更不敢忘记,更不愿想起那场战争。现在他们的生命或许已进入倒计时,却时刻惦记留在异国的战友,盼有生之年能看到他们回国。而我们却只能做的是铭记,铭记他们,铭记那段历史。致敬中国人民志愿军

9分钟前
  • 豆豆粒
  • 力荐

第一个是被炸飞,只剩下两个大辫子在石头上的女孩。“她好漂亮的,是我们的白毛女”第二个是被炸掉半条腿,队友背着她匍匐前进,而她一路唱着“雄赳赳气昂昂”第三个……第四个……无数个十八九岁的少年少女前仆后继“我个子那么小,我背的动伤员吗?背不动呀!那也要背,那真是……救命啊”“我们去了147个,回来的只有三个。一个胳膊没了,一个腿没了,只有我幸运负伤。”“有时候转移伤员,飞机来了,那我就扑在伤员身上。有用吗?炮弹来了我能挡住吗?没有任何用处,但是这对伤员们是一种心理上的安慰。”他们相信未来,我们才拥有现在。感恩先烈

12分钟前
  • biubiupiu
  • 力荐

因为他们相信未来,所以我们才有现在。我以为看这部片子我会哭得很惨,但我没有,而是深深被这群可爱的人的坚强、勇敢、充满信念所感染。人民英雄,永垂不朽!

17分钟前
  • 松鼠掉到花盆里
  • 力荐

“他们相信未来,我们才有现在。”看到最后这句字幕,有点泪目。

19分钟前
  • 高莫障
  • 力荐

最记得是 片中刘素谦奶奶说 你们再迟几天来 可能就找不到我了然后片尾的名字上 标上了框框...

24分钟前
  • 养鱼摸鱼来吃鱼
  • 力荐

那个奶奶说你们再不来我可能就没了。奶奶的战友在一旁说,不会的。在结尾采访列表,那个奶奶已经去了。

25分钟前
  • 母线暂态
  • 推荐

“我去了丹东烈士陵园,没有他,我还去了另一个,也没有。我想请你们写个条子,我最大的心愿是让他的骨骸回家”

27分钟前
  • 晏昕
  • 力荐

先说优点,主创团队创作这样题材的纪录片值得敬佩鼓励。缺点挺多的,最重要的一个是纪录片故事线不清晰,显得内容很平,明明情感很强烈,但可看性弱,作为想要传播这个题材,给下一代做教育的目的来说其实是很不足的;另一个是对男性的问题是如何打仗,到了女性的问题就成了爱美爱干净,显示出了男性创作者严重的狭隘。总的来说,四星完全是给题材的,纯靠内容是是不值的,还是希望这样的片子更多吧

28分钟前
  • 罗曼地瓜
  • 推荐

印象最深的就是老兵们不断地提“飞机”,我们真的太缺飞机了。

30分钟前
  • 竹傲风
  • 推荐

这片子才是各学校该组织观看的

32分钟前
  • cainhyde
  • 力荐

每一代都应该记住这段历史。

34分钟前
  • N次放映室
  • 力荐

“我们崇尚和平,我们不愿意战争,但我们也绝对不会投降”

39分钟前
  • 白大漂亮
  • 力荐

让人感动的主题,不合格的纪录片。

41分钟前
  • Yuchen
  • 推荐

数次梗咽,片中大都是平淡的语调,老兵们陷入回忆时的眼神令人心痛,“抗美援朝,保家卫国”一场立国之战,那群最可爱的人为我们用青春与鲜血换来了现在

46分钟前
  • 一字千金小可艾
  • 推荐

#点映# 他们也怕鬼故事,也有文艺梦,也会和情同手足的战友闹不和;她们也爱美丽,也会组成一起梳妆打扮、拍照的姐妹帮。不同的是,那是1950年——青春只能在硝烟四起的战火中绽放,便有了一个个真正热血的故事。而这些青春回忆,有的记忆犹新,载入了衣服上的光荣勋章,有的不愿回想,是心中难以填补的伤痛;讲故事的人,时而幽默,时而自豪,时而热泪盈眶,时而陷入沉思。尽管在历史的加成下,意义远大于表达形式,但老兵们在镜头前的神情动态和话语都足以真实还原那段时光,他们直抵人心的声音值得聆听,无论你是否经历过那些年的人。

48分钟前
  • 戲味尚宮
  • 推荐

老兵们的口述史,在视角方面不逊PJ的一战纪录片《他们已不再变老》。二刷,导演见面会之后补充一些:电影特别好听的配乐,是导演宋坤儒的太太写的,导演笑称主要是不花钱。导演本身做故事片出身,也没有想到自己的第一部院线影片居然是纪录片,试过找更专业的纪录片导演,但都不看好这个题材和形式。他们拍摄了大量的老兵采访素材,因为不够专业,是靠反复看素材去进行剪辑的。导演不希望网络上线,如果到下周没有排片,以后可能只会在电影节和资料馆放映,因为他认为这部电影适合在电影院里认真观看,而不适合现在年轻人碎片化的观看方式。对于没有排片的地区,之后只能考虑重新剪辑和院线版不同的网络版,内容可能会更精简。

53分钟前
  • 孔府小鱼
  • 力荐

比任何特效都来的震撼,没有他们就没有我们现在的新生活,致敬

57分钟前
  • 具廷谟(不麦麸
  • 力荐

一个人坐在放映厅里看完这部并不算完美的纪录片,银幕上闪过的那一张张和我差不多年岁的脸让我禁不住鼻酸。看着电影的时候在想,也是因为这些年轻稚嫩的脸庞,才有如今的家国。通过这部纪录片,认识这群可爱的人,向他们靠近,了解当时,哪怕一点点也好。“等我老了,扯一根白发,装在你的琴弦上,我们一起唱那好听的歌。”ㅠ

60分钟前
  • 薗子的荒蛮之地
  • 力荐

“他也有爹和娘啊…”“我想成为手风琴演奏家……”“到了战场一看全是坦克,这要是让他们开到东北,那全是平原啊……”“丹东烈士陵园是第一站,没有他(战友)的名字是……”“我回来了,他们还在那边啊…”“你来的正是好时候,晚来几天,我就没有了…”

1小时前
  • 冰纡
  • 力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