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点站

科幻片其它2015

主演:翟·寇特瑞,肯德拉·阿普尔顿,托德·拉桑斯,布伦·福斯特,史蒂芬·李·马奎德,亨利·尼克松,布伦丹·克莱金,文森特·阿德里安,威廉·埃蒙斯,克里斯托弗·斯特勒瑞,约翰·曼宁

导演:马克·费米

播放地址

 剧照

终点站 剧照 NO.1终点站 剧照 NO.2终点站 剧照 NO.3终点站 剧照 NO.4终点站 剧照 NO.5终点站 剧照 NO.6终点站 剧照 NO.13终点站 剧照 NO.14终点站 剧照 NO.15终点站 剧照 NO.16终点站 剧照 NO.17终点站 剧照 NO.18终点站 剧照 NO.19终点站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4-11 05:56

详细剧情

  在一次差点丧命的车祸之后,大卫·张伯伦有了一个空前的发现。这一发现不仅将决定他的家人的命运,也将决定整个人类的命运。

 长篇影评

 1 ) 关于信仰,关于坚持,关于生活与生命态度的电影。

作者:王小叶儿 关于信仰,关于坚持,关于生活与生命态度的电影。 当悲剧骤然侵袭,他没有悲伤失望,而是选择乐观地生活。 当诱惑摆在他面前的时候,他竟然没有丝毫犹豫。 于是我才明白, 只有动摇过的人才会有所谓选择, 他从来都没有过思考和选择, 他只认那一个理,他要回自己的国家。 他热爱自己的国家, 不是用嘴,而是用行动。 他也有过爱情,尽管是昙花一现, 但是对他们彼此而言,这都并不是一个没有意义的邂逅, 他们注定将在彼此的生活中留下印记。

 2 ) 纯正的。。小资。。

    小资的真假,不是取决于血统,而是来源于下意识的生活习惯。北京胡同里的八旗子弟,流落西方的白俄贵族后裔,这些人,如果没有一个在逆境中还喋喋不休耳提面命着正统礼仪教育的好母亲,那么他或者她,跟街头市井小混混一般无二,窝囊,贪小,穷凶极恶。由此推之,家庭教育十分之重要。
     Keep the change。不用找零了。贫困的老男人拿三块钱买二块五的汉堡,姑娘找零钱给他,老男人慢慢推回去那枚黄色硬币。看到这里多少中国人会笑话他啊,真矫情这么潦倒了还要装小资。惟有我这有崇洋情结和媚外骨气的人,始终相信,这样的绅士是存在的。
     船往下沉的时候,穿黑色燕尾服的男人大开一脚,把老人踹下水里,这,也是习惯使然。
     《猫鼠游戏》的编剧,当然是有功力的,俗套归俗套,细节从来没有让我失望过。就象豆瓣上一位朋友说的,“爆米花就爆米花,至少人家是认真炸的。”
      对这部电影弹的赞的都有人说,好话坏话都已言尽,资源影评人草根观影者通通举手发言,轮不到我来说话。在豆瓣上瞄了一眼,没有人提到这个给小费的细节,心下遗憾。
      上个礼拜在家看电视,中央十套的《第十放映室》,“城市.机场”特辑,剪了这部电影三分钟片段放出来,三分钟,导演心目中的精华章节,居然就是这个找小费的细节,我很欣慰!高山哇。。。流水哇。。。遇知音哇。。。
      趣味相投,何其难也。一部电影看下来,一堆没搔到痒处的评论看下来,让人恹恹地,只想扛着锄头去后花园葬花玩儿,忽然发现有人跟你一样,被其中一些细微的地方撩起了春心,就象黄蓉帮主身上花朵一样的小补丁,都被惹出了几分欢喜,几分快意,是否应该共同举箸,以之下酒。
      咳咳,这第十放映室的导演有人认识吗?找个有他在的饭局带我同去啊。。。。拜托了。。。

      我很喜欢小资,让人如沐春风的一类人,甚至有时候与“文化”“财富”可以脱节的。我很怕伪小资,害人不浅,尤其是网络上伪装小资资太容易了。冯唐对此有专述:
     “我见过几个以写青春美文出名的东北糙汉,经常在《希望》、《女友》之类的时尚杂志上发文章。听说冬天三个星期洗一次澡,夏天两个星期洗一次澡,腋臭扑鼻,鼻毛浓重。他们张口就是:“紫色的天空上下着玫瑰色的小雨,我从单杠上摔了下来,先看见了星星,然后就看见了你。” ”
      顺便说下题外话,我发现一现象,北京的同志们总拿东北人说事儿,王朔的剧本《梦想照进现实》里面,徐静蕾的台词:“我也很崩溃有一次,碰见一男的在嘉里中心非说我是东北人。”瞧瞧,怎么说话呢这是,我认识的几乎所有的东北人,都还蛮不错的呀。
      
     最后,还要说一下题内话。《幸福终点站》开篇,一堆中国旅客鸡飞狗跳地被美国人追赶,那个大反派chief正经八百地推理呢,他说,你见过中国人逛迪斯尼不带照相机的吗?这不是正经八百地扯淡吗?都用数码相机了,相机都揣包里了,谁还挂个大圆疙瘩在脖子上,下次我去美国如果不挂相机在脖子上,难道就是偷渡客了吗。扯淡扯淡,放P放P。。。太坏了。。。

 3 ) 幸福是包括政治生活的全部

电影的主题其实是颇沉重的,因为政权被推翻而不得不滞留在美国机场九个月的人,怎么看都是悲惨到不行。不知道祖国那边亲人在战乱中如何,也不知道自己的未来在哪里,要在美国待多久,可是在机场那些可爱的人们帮助和点缀下,整个故事是这么可爱。老斯自己显然也没着力去写刻画Tom的无奈和无助,他肯定是有的,在这种举目无亲、语言不通的情况下,我不认为Tom的人物居然会神经大条到马上适应环境就这么在机场开始新生活的地步,只是我们所看见的他,不是那个方向而已。一直在等待的悲哀和茫然,被那些小小的幽默冲淡了。他有了朋友,他有了工作,他的听力越来越好(虽然口语还不是这么流利XD),他恋爱了……这个机场,并不是幸福的终点站,电影里面的人们都有着自己的幸福(也许除了机场BOSS……),他们也会烦恼也会流泪也被抓着小辫子,可是他们最后都微笑着欢送着Tom出门,脸上洋溢的,是幸福。
      电影中有着对美国式民主和自由的嘲讽,一个只是怀着个人目的前来美国旅游的游客,被限制了他所有的人身自由;而他在机场领导的恶意限制下,也丧失了所谓的民主。电影开头,却很自然的拿中国人开刷。我明白太多中国人对于美国的向往,可是这种向往在电影里却被恶意地进行了嘲讽,中国旅游团队在机场里开始企图闯关,因为他们被识破了偷渡的企图,当这帮中国人大呼小叫地跑在维克多的身后,我只是感到一种悲哀和遗憾。因为这个现象确实在西方国家中出现太多了。
        人要有理想和目标!在追逐理想和目标的时候,不要把这个过程看成是劳累的!要用幸福的角度来欣赏这个过程!也许这就是人生!然而实现理想和目标后,也许就是“幸福的终点站”!但也是下一个理想和目标的开始,下一个“幸福的始发站”!人生可能就是在乘坐“幸福路”汽车的不断的往返当中!但要用幸福的角度、感恩的角度!你才会感到这是“幸福路”!

 4 ) 成功与失败也不过10cm的距离

文_谢长留

看这部影片之前,我刚刚大哭一场,我哭不是因为我害怕,是我觉得自己真的好失败!看完这部影片,我不哭了,不是因为我忘了自己的失败,而是我知道自己为什么会这么失败!

我有个姐姐,机缘巧合下认识的非血缘关系姐姐。出生于黑龙江大庆,生性豪爽,小时候看北京申奥成功,立下志向:2008年要在北京以记者的身份进入奥运第一线。7年后,她以“北青”优秀记者的身份成功跻身仅有两个名额的奥运记者行列中。当时她刚刚从香港中文大学研究生院毕业两年,加入北青报社一年,但是她的理想一直没有变过,她以一名职业记者的身份,完美实现了了7年前的誓言。
今天她加入北青三年多了,突然说要辞职,我问她为什么,她说她离自己的理想越来越遥远了。她立志做一名有良知有职业道德的记者,不管世道如何,人际关系如何,她从当初立志做记者的一刻起就发誓要做一名负责任的记者,不是为了赚取稿费,阅读量点击率或者广告单就可以出卖灵魂肆意编撰的记者,如果她不能再坚持这个理想了,那她宁可不做记者。这三年里,她带着这种执着和激情努力奋斗,更自学新闻摄影,不怕辛苦也不怕危险,她以自己是一名记者而自豪。这三年里,她无数次和同事争论,和主编抗衡,坚持己见,不为所动,坚持如实报道,绝不偷工减料剽窃摘抄。很多同事背地里对她嗤之以鼻,觉得她太过张扬,工资过高,甚至认为主编对她有偏袒之嫌……她也曾背地里向我哭诉甚至动摇过继续留下去的决心,不知道自己的坚持是不是值得。但最终她都坚持下来,因为那是她的理想,不是什么为了赚钱随便的差事,她为这个理想一直坚持了十年。如今却要选择离开。
她的理想没有变过,但是却来了一个和她理想背道而驰的领导。新来的领导在第一次开大会的时候,对所有采编人员说:“记者是没有意义的,编辑也没有意义!如果你想继续留在这里,你就要出去赚钱!我不在乎赚钱的手段和过程,可能会有潜规则,没关系,只要你能为报社赚到钱,你就是功臣,因为没有钱,报社就无法经营,不能经营的报社,还要记者和编辑做什么!另外,所有编辑记者每天都要更新微博,不及时更新者罚款两百!”可能还有更多苛刻的条件,姐姐终于下了离开的决心,她办理了去美国游学的手续,提交了辞呈。
让她意想不到的是,电视剧电影里才会有的剧情在她的身边逐一展开:报社16名记者编辑联名上书高层,执意挽留姐姐,更不间断的发送50多条短信,诚挚的劝留她,平日里的好姐妹更是哭起来。她完全被眼前的情景震惊了,直到高层再次找她谈话,挽留她,并允诺她可以继续游学3个月,报社会为她保留职位直到回来的那一刻,她也都惊讶的目瞪口呆。
这不是什么信口捏造的心灵鸡汤,这是活生生原滋原味发生在我身边的通俗桥段。就在我和同事大吵一架的时候,我突然发现自己和她之间的差距原来有那么大那么无法逾越!我哭不是因为我害怕那位同事,甚至失去这个工作,我哭是因为我曾那么多次为了生计而放弃了理想。
成功和失败对于维克多来说只有那短短的10cm距离,一扇门,打开就通向纽约,关闭就回到家乡。但是他用9个月的时间来争取这一攻一守的10cm,电影说,生命就是一场等待,我觉得生命就是一场博弈,坚持到底的人才能赢得最后的尊重。我们每个人都是带着理想来到这个世上的,不管你的理想多卑微,都要坚持下去!可能我们会因为这些理想被别人耻笑,甚至厉声指责,可是对我们自己来说,却是活下去的理由和意义。
因为人越长大越有野心,生活不是单纯的美好,大家互相斗智斗勇,不是你踩在我头顶就是我推你入地狱,为了职位工资福利,尔虞我诈。为了过上不需要野心的日子,把自己变成一个被野心占领的人。理想在哪里?理想已经被我们抛弃。成功和失败,只有一念之差,但却需要我们为了这一念狠狠坚持。我们今天变得如此冷漠无情,难道不是因为我们正在失去的执着吗?没有了理想和自我,不再真心的关心别人,丧失了和恶势力抗争到底的信念。
世上的任何一个人都不止一次食言,不管善意恶意的欺骗,甚至背叛他人,但我们怎么能连自己都欺骗背叛!
维克多坚持了理想,也赢得了尊重。这就是姐姐在我身边做出的最真实的表率,她为自己赢得了做一个有良知有道德的职业记者的尊重。

 5 ) 幸福终点站

影片讲述主角前往美国途中家乡发生政变,政府被推翻,所持证件不被美国入境当局承认,被拒绝入境却又不能回国,被迫滞留肯尼迪国际机场期间的故事。在机场滞留的日子里,主角维克多一直在忍受着机场官员弗兰克·迪克逊的折磨,迪克逊把维克多视为晦气的象征,认为他是一个大麻烦,难以控制又想拼命解决。但这并未给维克多制造太多的烦恼,这位老兄自得其乐地在这样一个狭小的浓缩的物理空间里发现了一个巨大的丰富的人生世界,发现这里每天经过形形色色的人与他们各自的人生悲喜,发现这里充满了慷慨与野心,荒唐与惊奇,身份与地位,循规蹈矩与意外奇遇。并且他还在这里与空姐阿米莉产生了一段浪漫的爱情。最终,维克多在这个机场邂逅了美国的一切,也邂逅了属于他的幸福。片中诸多极具戏剧性甚至有着童话色彩的偶然巧合,是导演斯皮尔伯格一贯浪漫温情的作风,也是导演对孩童般纯真至善人性的肯定。在这部关于“等待”的《幸福终点站》中,每个人都有所等待,东欧旅客维克托在等待国内战乱结束、机场长官弗兰克等待升职、空姐艾米丽等待有妇之夫的安家婚姻、餐饮服务生等待海关公务小姐的爱情、清洁工老头等待不看“小心路面滑”警告牌而滑倒、出洋相的旅客……等待通常都是漫长而痛苦的,不过当你心中充满希望、满怀乐观,“等待”也会成为一件幸福的事。

 6 ) 高龄小三的爱恨情仇

故事的主角是凯瑟琳泽塔琼斯饰演的39岁高龄的小三。小凯同志傍上大款,却争不过大奶,过着凄凄惨惨艾艾怨怨的生活,每天以更新博客和读安妮宝贝的书度日。39岁,如果是当国家元首就很年轻,但是对于小三而言,就有点太大了。我认识的小三没有超过29的。

后来,她决定不能再这样了。她要离开大款,去寻找属于自己的爱情。然后他就遇到了小汤同志。小汤同志有一颗火热的心,但是没有钱。几经来回,小凯同志终于还是发现,爱情是个屁,穿高级西装的男人才是她想要追求的。

小凯同志在小汤同志的悲恸的眼神注视下离去,在纽约的漫天飞雪中回眸一笑,显然是在已婚成熟男人的滋润下又焕发出了光彩。这浓墨重彩的最终一笔烘托出了本片的崇高主题:

小三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7 ) 《幸福终点站》有哪些细节打动了你 - 有原则有初心

当初在看《土拨鼠之日》的时候,我一度把比尔·莫瑞错认为是汤姆·汉克斯大叔了,结果去找片花的时候,的确看到导演考虑过让汤姆·汉克斯出演男主,只是后来自己否定了这个想法,相比于土拨鼠的时间受限的背景设置,《幸福终点站》设置成了空间受限的情景剧。不过在我看来这片子没有《土拨鼠之日》拍的有深意,而且有点过于好莱坞口味。

但是当我们从空间受限(先不考虑它的合理性,虽然听说也是根据真实故事改编而来)的这个角度去解读和观看这部电影时,倒是有些科普的意味在里面,众所周知老美对于入境、移民、公民出生权限制(最近闹的沸沸扬扬的,特朗普大叔出台或者正在考虑出台的一系列政策)经常在被讨论,大概非法移民太多或者优越感比较强,去美国的签证不好办,要亲自去大使馆面签不说,过签率也是一半一半,不像去第三世界国家旅游,随便就是一个落地签免签什么的。

当维克多因为旧政府被取缔而滞留机场的日子里,他学会开始慢慢适应住在机场67号门的生活,不仅找到了赚钱的营生、给自己买了新衣服、交了一批死党,还等到了爱的人(虽然最后没能在一起),阿米莉有她自己的规划和顾虑,每个人都有多面性的需要,空姐总是比较难缠的哈哈,不过这个精神上渴望浪漫的女人也从维克多那里得到了一些美妙的感觉,只是她下定决心离开维克多,回到老情人的怀抱时,找了个有点尴尬但听起来非常文艺,让人摸不着头脑,只有自己心里说得过去的借口:

-You know what Napoleon gave Josephine as a wedding present? It was a gold locket. And on the inside he made an inscription.“Destiny.” 你知道当拿破仑和约瑟芬结婚的时候,他给了她什么礼物?一个金子做的小盒子,在盒子里面,他刻了一个字,”命运”

是的,但是比起相信机场管理老大狄克逊的话,她并没有愚蠢地选择完全相信而不再理睬,而是当面和维克多对峙并明白了幕后的原因,只是到最后她还是选择了另外一种生活。一个39岁的女人要维持27岁的样子,没有钱怎么行呢?这就是美国这个国家的现实,所以我更会更喜欢《土拨鼠之日》中幸福的结局,男主为了幸福的生活决定跟女主留在一个他曾经非常讨厌的小镇。

如果说这个电影有一个让我触动的点时,既不是维克多做了很多传奇好事成为受万人迷的桥段,也不是他为了哄女主开心而做了壁画喷泉,不是死对头狄克逊最后决定放弃整他的一时想通,也不是古普塔(老清洁工)为了制造混乱帮助他离开机场时“螳臂当机”的勇气。虽然每个人内心都有容易被激发的温柔与善良的闪光点,每个人一生中总有几次机会可以成为unsong hero。但是真正让我触动的是,维克多对于自己初心的坚持和备受考验的原则性。

当狄克逊告诉他只要他愿意说“恐惧”回到自己的国家,他就可以被特殊照顾允许留在美国时,他说他害怕鬼,害怕吸血鬼,但是他爱自己的国家Krakozhia,毋庸置疑的爱,这从扒着电视机看新闻,知道国家平安后开欢庆会就能看出来。

当狄克逊制造可以逃走的机会,还有小伙伴们说用装食物的小车或者装货车随时可以把他偷偷运出去时,他还是选择留在机场里。其实他只要一套跑,就落了成全了狄克逊想要让他被警察逮到然后让他消失在眼前的目的了。

他知道自己是来做什么的:

-My father die before Benny Golson write his name and send to my father.So I make him promise I keep promise.I promise I will go New York find Benny Golson,have him write name to put in can -And you’ve been living here so you could do this for your father? -Maybe I think he do it for me. You say you are waiting for something. And I say to you” Yes, yes, we all wait.” -What are you waiting for? -You,I wait for you.
-还没有得到班尼·高尔森的签名,我父亲就去世了。所以我给了他一个承诺,我会遵守我的承诺。我承诺他我会去纽约,找到班尼·高尔森,得到他的签名并放进这个罐头里。 -你住在这里就是为了完成你父亲的遗愿。 -我现在想他这么做也是在帮我的忙,你说你总是在等待着什么,我对你说,是的,我们都在等待。 -那你在等什么呢? -你,我一直在等你。

这是他的初心,即使后来萍水相逢的阿米莉亚婉拒了和他一起去纽约的邀请时,他也只是依然风度翩翩地保持了距离,在最后一次机场门口的相遇中一如君子地目送她离开。因为他要去纽约完成父亲的遗愿,爱就是克制不是么?

只是中间有个小插曲,狄克逊拿机场那些工作人员的小把柄来威胁维克多,不让他进入纽约时,维克多选择了顺从地听话回老家。所以让我敬佩的是,这个人心里有个目标,但是他并不愚蠢冲动,也不木讷自私,他甚至对古普塔的误解辱骂也没有遗憾,他的内心那么强大,自带一杆秤,这就是我们很少人能做到的有原则地坚持,我们不是无原则地妥协了,就是太倔强了活在自己的世界里。从这个人物身上我又看到了一点点阿甘的影子。

有的时候我们都太自以为是,觉得耍耍小聪明就可以投机取巧,但是真正的大智慧是有所为有所不为,最终上天会馈赠我们对应的结果,在这一世亦或是下一世。

 8 ) [影评]幸福终点站:四大叔的全球化

看这部片子是在元旦假期。写这篇影评则是要到了春节假期。这部电影计有15人次向我推荐——仅仅是一部2004年的片子,便已然在某些意义上成为了经典(比如新东方)。这15人次中,多半都会惊叹地问道:“你竟然连《幸福终点站》都没看过??”当然在我看了片子之后才深觉,在大学生这个趣味比较同质化的群体中,这部片子显然具备了一切成为经典的要素——前可追《阿甘正传》,后则可说到《士兵突击》。至于导演,事实上很多向我推荐这部片子的朋友并不知道这部片子也是出自斯皮尔伯格之手。无论是把他叫做斯大叔还是四大叔,斯皮尔伯格作为品牌的效应其实还是很明显的:尽管有可能不知道这部片子导演是谁,但是斯皮尔伯格便是影片的质量保证。

于是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汤姆·汉克斯蜀黍在表演单元各种挑战极限,一个固执的金牛男的形象被他演绎的活灵活现,虽然仍然是某种意义上的傻,然而维克多这个形象作为“镜子”的意义,大约相当于阿甘之于美国历史,以及许三多之于中国人。我来判断一个人物是否具有镜像的意义,通常是看这个人物在提供明确代入感导向的同时,是否能引起一种“明确的尴尬”,换句话说,这个人物的处境和他处境下的作为,在观众设身处地的时候,是否能感觉到一种类似的“尴尬”情绪。比如维克多通过收集机场手推车而获得一点点报酬的时候,那种感觉便颇为符合我所谓的“尴尬”。事实上这也是编剧和导演所要做的重要工作之一——营造这种代入感,或者强化人物作为“镜像”的意义。

说回故事,明显地,这是一个将“等待”极端放大的故事。这是常见的幻想小说的写法:给出一个设定,为这个设定找一个理由,然后讲一个正常的故事。事实上在我看来,《幸福终点站》故事给我的感觉,与张艺谋的作品颇为类似,而路数上则是极为规范的好莱坞故事结构,并且保证政治正确。事实上说它一句看了开头便知道结尾也不过分,然而我们还是看的津津有味,除了汤姆蜀黍精湛的演技和大美女泽塔琼斯之外,还有很多东西是值得说道的。

比如,我们可以把这个故事读作一个有关语言学的故事。语言的学习事实上是人出生和成长的隐喻,而从这个角度来看,《幸福终点站》当然是一个成长故事,它具备成长故事所有的要素和角色——最明显的是有关朋友和敌人,以及爱情。当然,故事事实上也是走了一个颇为张艺谋式的结尾,但放在成长故事的套路下,英雄-英雄的命名这个基本结构还是很容易看到的。

再比如,就所谓全球化这个问题来看,这部电影显然是非常值得关注的一个文本。维克多的母语的原型是保加利亚语,而Krakozhia这个虚构的国家的指向也是颇为明显的。在机场这样一个最适合作为全球化表征的“飞地”上,除了东欧裔的男主角,聚集了美国各主要少数族裔的代表:黑人、印第安人、拉丁裔以及印度移民,而大反派则是美国白人精英阶层的代表,同时,美女也是一名白人。在这幅错综复杂的图景之中,机场的空间构成——闪烁的航班表,各大国际品牌的连锁店也在进一步将全球化作为视觉呈现显现出来。事实上,这又是一个与冷战终结、资本主义阵营胜利之后的世界格局相关的故事。作为胜利者的美国,当然有资格对失败一方的苏联-东欧阵营进行各种审判式的想象。Krakozhia发生着军事政变和“人道主义灾难”,这一事件可以迅速导致美国政府与Krakozhia政府断交,却并不能给出维克多一个哪怕是想象性的解决,只有等待。即使我们不再纠缠这些东西,单论维克多来美国的原因——完成父亲的遗愿,收集伟大爵士乐手的签名。而爵士乐这一堪称美国土产的东西,在维克多父亲的年代该是承载了怎样的一种对于“美国”和“自由世界”的想象?维克多的父亲是“在报纸上看到”了那张照片。然后就有了这个心愿——哦,这是怎样的一个心愿啊。该是多么自我感觉良好的美国人才能把这个“心愿”作为全片的支撑?不过其实这些都不重要,因为这是一部足够全球化的影片,它处理的是一些“人类”的共通经验,比如等待,比如生存,比如,承诺。

所以这部片子还是要我们四大叔来拍,只有他有能力有魄力在拍这样一个看似小成本的喜剧片的时候,在摄影棚里装四架电梯,搭50多家品牌连锁店,在我们面前凭空建造一个机场。我倒是以为,05年奥斯卡上,连影帝提名都不肯给一个确实有点苛刻。当然这部片子在技术方面几乎无懈可击,然而说到底,这毕竟是一个我们不能日常经验到的事件,电影作为镜子,在某些人那里,它终归只是一面哈哈镜。

http://www.mtime.com/my/yinxiang/blog/910992/

 短评

太好看了……五星都嫌少

6分钟前
  • 理想多钱一斤啊
  • 力荐

人不可妄自菲薄,人应当勇敢、坚强、坚定、乐观、积极、向上的活着。

9分钟前
  • 我坏故我在
  • 推荐

汤姆汉克斯演这种大智若愚的角色真是天然有说服力

13分钟前
  • 北家
  • 力荐

我希望自己有朝一日也能成为像汤叔扮演的维克多这样大智若愚,古道热肠之士。一部阿甘,一部幸福终点站,像是两碗再温润不过的心灵鸡汤,笑到流眼泪哭到喉咙疼的观影体验足够治疗一切疑难杂症。

15分钟前
  • 我是大皮哥
  • 力荐

hanks真棒。。。一個人在機場如何度過一年,還是爲了家人

16分钟前
  • 小鹿斑比
  • 力荐

观影心理历程:这是喜剧片!我错了...这是浪漫喜剧片!我又错了...这是鸡汤片!我还是错了。没有落俗。探讨了很多高于爱情的东西,甚属难得

18分钟前
  • 爱幻想的小孩
  • 力荐

【A+】虽说本质上还是“点子优先”的斯皮堡式美国梦童话,仍然在艺术创作中过于讨好观众而脱离尘世生活。但即使在这种浓情于水的商业氛围之中我们依旧可以一睹斯皮尔伯格那高深莫测的导演功底:一比一的航空楼摄影棚搭建,内部影像空间利用最大化,背景“控制——无意识”的演员调度。对于导演而言,这就是一个从内部窥视的“后窗”式空间,或者说,在这个空间的背景下将其赋予“美国——纽约——世界”所集合而成的小型社会体系。从这个层次上来说,斯皮尔伯格终于算是重现了好莱坞的摄影棚黄金时代,也在空间的构建上终于达到前辈希区柯克、库布里克的水准。毫不夸张的说,斯皮尔伯格,就是当下好莱坞所有时期的精华所在。

22分钟前
  • 思路乐
  • 力荐

有点过于戏剧化了,像童话故事。夸张了些。男主角明摆着是被塑造成一个聪明的人,可是影片中感觉就像阿甘啊。傻B又不傻。大智若愚的夸张。为了一个承诺,故事很美,很激励人。PS:男女主角最终没有挣脱世俗在一起啊。电影名可以改为幸福等待吧

23分钟前
  • 大魔王
  • 推荐

太好看了,欢笑过后大大的感动。

24分钟前
  • mon babe
  • 力荐

等待让人生更加丰厚和充满期待,人生由无数等待组成,等待迟来的班车,等待一次机遇,等待成功,等待老去,等待死亡。幸福没有终点站,只要活着就总会有好事发生,在逆境中仍然活的如鱼得水才是一种境界。

25分钟前
  • 狷介有乌青
  • 力荐

“你没有如期归来,而这正是离别的意义。”五星都不够的好电影。一个好的故事,就是这样,内核足够坚实,情绪逐渐爆发,人物的一举一动不唐突,有温度。而坏的故事,就是内核虚空,拿句子和旁白来凑。相较之下,高下立判。

29分钟前
  • 赫恩曼尼
  • 力荐

人不是规则,有时候你需要学会同情。刻在盒子上的Destiny.古普塔冲向飞机的那一刻给我哭伤了…

30分钟前
  • Moonbird.
  • 力荐

我在维克多身上看到了阿甘的影子~~

32分钟前
  • 战国客
  • 推荐

能让你笑着感动的片儿。很励志。

34分钟前
  • 米姐起飞
  • 力荐

“Viktor终于明白,这个世界不是按他自己的方式前进的;身处其中,只有为自己挣个好生活。”

35分钟前
  • 张恩勾
  • 推荐

据说本片有真人原型,那哥们困在巴黎机场,不过被催的是困了15年,而且没有凯瑟琳泽塔琼斯这样的美女赏识。

39分钟前
  • 半日光辉
  • 还行

这片子和阿甘正传一样经典 人性的美丽啊

44分钟前
  • 冬贝与9-13刺青
  • 力荐

我差点以为Tom Hanks是智障,但他其实是不抱怨,他踏实,他愿意等待。

49分钟前
  • A-sun*
  • 推荐

亲爱的,有时候幸福需要等一等。

52分钟前
  • stranger17🎐
  • 力荐

温馨。有爱。有味道,值得人们手捧一杯热咖啡在雨天细细品味的电影佳片,讲述了一个男人在异国他乡的候机室成长学习的童话故事,影片所有的元素都恰到好处,一切都在不愠不火中达到电影的极致,然后观众的感情在最后得到最大的宣泄和舒张,大爱汉克斯!

53分钟前
  • 方枪枪
  • 力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