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规则

剧情片其它2003

主演:安德鲁斯·威尔森,亨里克·伦德斯特伦,古斯塔·斯卡斯加德,琳达·齐利亚克斯,加斯帕·赛伦,菲利普·伯格,Fredrik af Trampe,Richard Danielsson,Martin Svane,Rustan Blomqvist,Peter Eggers,Per Westergren,Henrik Linnros,Theodor Hoffsten,Sanna Mari Patjas,约翰·拉比斯,玛丽·理查德森,马格努斯·罗斯曼,乌尔夫·弗里贝格,Mats Bergman,伦纳特·胡尔斯特罗姆,凯

导演:米凯尔·哈弗斯特罗姆

 剧照

校园规则 剧照 NO.1校园规则 剧照 NO.2校园规则 剧照 NO.3校园规则 剧照 NO.4校园规则 剧照 NO.5校园规则 剧照 NO.6校园规则 剧照 NO.13校园规则 剧照 NO.14校园规则 剧照 NO.15校园规则 剧照 NO.16校园规则 剧照 NO.17校园规则 剧照 NO.18校园规则 剧照 NO.19校园规则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4-17 20:18

详细剧情

  艾里克(安德鲁斯·威尔森 Andreas Wilson 饰)是一个让所有人都感到头痛的不良少年,逃学翘课打架生事,哪个都少不了他的一份。究其原因,还要归结到父亲的家庭暴力上去。在被公力学校开除后,爱子心切的母亲不得不将艾里克送入了斯特加伯格私立寄宿学校,可当艾里克来到这里后才发现,曾经满心欢喜的以为终于逃脱了家庭掌控的自己不过是从一个监狱被转移到了另一个监狱罢了,高年级的学生们称霸着校园,就连老师们也不敢越雷池半步。  没过多久,艾里克就和室友皮埃尔(亨里克·伦德斯多姆 Henrik Lundström 饰)成为了朋友,皮埃尔温和的性格渐渐改变了艾里克,他发誓要安安分分的念书,直到毕业。可惜天不遂人愿,初来乍到的艾里克很快就成为了校园混混们的欺负对象,在忍辱负重和全力反抗之间,他该如何选择?

 长篇影评

 1 ) 熟悉又陌生的霸凌

话题类影片少有的,相当真实又有冲击力的画面感,瑞典之秋配合精心打磨的构图,极具冷肃氛围。

导演亦把对比发挥到了极致。母亲的爱对比父亲的恶,纯洁友谊爱情对于三人成虎的霸凌,也不是一般扎心。

回到主题。一是本片里的规则与老马概念下的法律相似,都是统治阶级的产物,是统治阶级治理的工具,而此处统治者正是高年级或有背景的学生,肆意滥用规则破坏规则,如同手中把玩的橡皮泥,用来满足自己膨胀的自恋和残缺的内心。因为身份地位的不同,他们亦跟常见的校园霸凌颇有不同,像成人般不停想要支配的动机却只是一群披着狼皮的孩子。二是家庭暴力。中规中矩地塑造了男性社会下男性作为主要压迫者的形象,顺便兼具了几乎病态的完美主义,加剧了家庭里令人窒息又极端残酷的现实状态。三不言而喻即是男主作为革命的化身,被美好的品质和知识洗礼,对恶势力忍无可忍之后的爆发。不可思议地通过理性诉诸必要的暴力和法律。他全盘算好,却放下屠刀的那幕,固然俗,却特别震撼人。

我也永远相信,这世界大体是美好的,人性的另一面仍是个案,是它真实的一面。

 2 ) 秩序的形成与打破

这是关于一个男孩与校园暴力斗争的故事,这是一个以忍耐对抗暴力的故事,这更是一个新秩序挑战旧秩序的故事。

校园,无疑是整个社会简略版的缩影。他有自己的运行规律,有自己的等级制度,特别是他的群体天然是教员与学生,高年级与低年级这样简单的关系,也就更容易把人类社会的一些特性表露出来。

我们知道人类是从猿类进化而来的。我们的祖先在无数代的竞争中经过了一个又一个岔路,我们今天才有幸在这里大言不惭,议论感慨。然而我们身上的社会性却自猿类到现代鲜有实质性的进化。

猿类社会是具有很强封闭性的,一个群体一旦建立,就很难接纳新成员。如果先把一群猴子放在一个笼子里,过一段时间,再加入一个新来者。那么这群猴子就会集体威吓、殴打它,抢夺它的食物,骚扰它。过一段时间,才会慢慢接纳它。

然而更加有趣的是,当又有一个新猴子被放入这个群体后,所有的猴子的欺凌对象就会转向,而参与欺辱行为最凶狠的,正是比新来的猴子早来几天的猴子。

这种现象在人类社会中也并不新鲜。一些知名高校的组织,如兄弟会、俱乐部等,新入会者也必须接受一些被欺侮的行为,如脱衣服,喝恶心的饮料,被体罚等,才能入会。而哈佛的“骨头人”(小布什等一些政要正是其中成员)传言更会举办一些神秘的仪式,如必须独自一人前往墓园,掘出一根已故著名校友的骨头研成粉喝下去,才能入会等等。

无论是何种古怪与暴力的方式,这些行为似乎都指向一个信号——无条件的服从。为何如此?因为这是维系阶级的最直接简单的方式。

作为组织的领袖,最怕的就威胁到自己的地位。维系地位的有效方式是什么呢?仅仅靠能力是不行的,因为领袖会变老、会变弱。而且总有后起之秀可以比自己更有资格领导。所以更聪明的方式,是建立起一套机制,让新来者服从后来者,那么作为前辈就可以理所当然的拥有特权,保护得到的利益;而后来者尽管会受到一时尊严的丧失,和利益的损失,然而因为后来者的加入,按照他们所接受的“阶级规律”,他们也可以一步步增加特权,最后甚至可能成为领袖。所以他们也逐渐乐于接受这样的排序规律,而随着一代又一代的秩序更替,通过暴力方式确立“规矩”变得越来越顽固。

正如Eric一进入寄宿学校,学生会的会在就告诉他,“一年级住最差的宿舍,每高一年级,就能住好一点,最后你会住进叫做奥林匹亚的最好公寓”。想想这个名字吧,“奥林匹亚”——众神的行在,可见那些6年级的学生把自己放在一个多高的地位。

比起猴子简单的暴力,人类的暴力,更为含蓄,也更为残酷。因为它的惩罚机制是看起来“有道理的”。在Eric的学校,规矩是这样:
1如果学长觉得你有错,你要欣然接受他用餐具打你,以示惩戒;
2如果你拒绝学长的惩罚,你将被要求周末留校,不得回家;
3如果你拒绝留校,你将接受学生会的审判,以劳动、留校、禁闭,加重你的惩罚;
4学长可以在任一时期,要求你到“拳击场”接受惩罚,你可以还手,但是你要面对两个打你一个;
5如果你逃避“拳击场惩罚”,你将被冠以“老鼠”的侮辱性称号,全校学生一起执行。

在这简单的惩罚机制中——比之真实社会的惩罚机制,隐藏着众多维系阶级的诡计。

1首先,你是否“有错”,是学长决定的,提出异议只会加重你的惩罚。
2你开始接受的“餐具惩罚”从痛苦上说,是在人的接受范围之内的,所以人会有一种“忍一下就算了”的心理。然而人并没有意识到,这是你接受惩罚机制的开始,无论后退1步,还是100步,你已经放弃了你的判断和独立人格。
3所谓的“审判”,看似有合理性。然而实际上只是你独自一个面对一群人的指责。一群高高在上的人,给你巨大的精神压力,让你无从辩驳,还冠冕堂皇的给这样的行为披上一层“法”的皮。
4你可以选择“不服从”,但你必须独自面对强大的暴力。一旦你在压力下“主动选择”了暴力解决,那么他就会以自己最强大的暴力把你打得体无完肤,以儆效尤。

归而言之,他们不会以赤裸裸的方式打击你,而是处处占有优势,让你一步步在他们定的规矩面前被玩弄,直到丧失勇气,丧失自尊,丧失思考的能力。

面对如此冷冰冰的阶级制度,Eric最让我佩服的不是他以暴制暴的能力。而是他在有这个能力的前提下所表现出的克制与忍耐。因为在他的心中有一个目标:顺利毕业。因为他知道,在这个社会上,他必须先取得一张起码的门票,而那也是妈妈的愿望。所以无论面对何种羞辱与欺负,尽管他处处“不合作”,也明确的以行动申明自己的立场,他始终没有用暴力去反击暴力。至到他最好的朋友被逼走,他才在“规则的前提下”,用暴力让施暴者低下了头。

特别欣赏他在“拳击场”的表现。“你最想打哪里?你用哪个手搞?(自渎)”“好,就打你的鼻子,打断你的右手。”先承诺后果,再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兑现诺言。整完两个狗腿子后,一手指着学生会会长的鼻子暗示:下一个,你。

而这种无畏和暴力的能力,也在后面的桥段中把装腔作势的学生会长吓得跪地呕吐。对一个已经尊严扫地的人,Eric都懒得动用暴力。胜负已分,高下立判。

学生会长是一个残酷的人,然而某种程度上他也是可悲的人。他在发现Eric的顽强后,转而对付他朋友的时候忍不住说过一段话: “其实这一切都是没必要发生的。你是何苦呢,大家都是这样的,为什么你非要特立独行呢?”可见,他也经过了从被凌辱者到施辱者的过程。他只是觉得自己在理所当然享受忍耐之后的特权。他不明白,为什么Eric就不接受这一约定俗成的规则呢?

在这个层面上,学生会长正是代表当时瑞典社会的一种状态——一个等级森严的社会,一个有纳粹种族论残余的社会,一个存在贵族与平民的社会,一个男权暴力横行的社会。

最后,Eric被卑鄙的方式算计,勒令退学。这个时候Eric并没有如我所想的那样,将他一直压抑的暴力完全释放出来,而是去求助于一个更高的规则——法。用法律的手段保护自己,最终让自己得以顺利毕业。而Eric的志向,也是要当一名律师。

所以Eric正是代表了超越等级的新秩序——法的秩序。他与整个学生会的抗争,正是新的高端文明的法制性,与旧的人类动物阶级性抗争的缩影。

孩子们,当你们被欺负的时候,请握紧你们的拳头,也保持住自己的头脑。因为有一天,你们会变得很强大,会让那些丑恶的嘴脸倒在你们脚下。这些话,与年龄无关。

 3 ) “我和你不一样,我不像你”

这是我目前看过的最好的讲校园霸凌的片子,血腥和恶心的画面没有被削弱,看得触目惊心又倍感压抑。

说说片子里两个我最讨厌的人,男主他后爸和那个史翰,两个丧尽天良令人作呕的人渣暴力狂,仗着所谓的“绝对权力”欺压凌虐善人(虽然我认为男主称不上什么完全的“善人”,毕竟他也曾是校园霸凌施暴者,但这不能改变他是家庭暴力和校园暴力的受害者的事实)

和一般校园霸凌片的受害者不同,男主并不软弱,也不是绝对完美的,但他在神仙室友的感染下成长了许多。他不属于忍气吞声、逆来顺受型,宁愿被禁假也不低声下气地对校霸唯唯诺诺,敢于和校霸正面对峙,敢把校霸泼进自己寝室的脏水全都收起来又泼回去,宁愿自己被烟头烫也不愿看着室友遭受羞辱,在那个地狱一般的学校里,室友和与他暗生情愫的小厨娘是唯一的光(小厨娘被开除的时候居然怀了男主的孩子未免有点狗血)

而史翰则像一般的施暴者一样,一朵被从小被金钱和权力的毒汁洗脑的恶之花,他是这个学校里许多人的噩梦,所有人在他的迫害下不得不去和恶人同流合污,当他把男主捆在寒冷的室外强迫并不想施暴的同学朝男主泼开水的时候,受害者被迫变成了加害者。直到他把男主和小厨娘的事捅了出去害男主差点被学校开除,男主的底线被彻底击垮,在校园外对他死亡威胁。受害者反抗一下,仅仅用施暴者对待他的十分之一残暴那样对待施暴者,他们的心里防线就崩溃了,史翰一听到男主要杀他就直接吐了,这个时候真想对他说一声:“你才是真正的懦夫,真正的老鼠,你是个只会欺软怕硬的暴力至上的软弱人渣。”

整部片子我最喜欢的台词就是男主一把薅起来狼狈的史翰的脸,轻蔑地说:“你以为我会杀了你?我才不会,我和你不一样,我不像你。”气氛烘托到一步这我简直想站起来鼓掌,虽然以暴制暴的爽片一直受人欢迎,但反抗人渣,又不和人渣沆瀣一气,以不卑不亢的强大温柔对抗暴力,何尝不是另一种魅力呢?

再说说男主他后爸,由于戏份不多且人设单薄,完全就是个pua型的家暴人渣,对他不想做过多评价。让我心寒的是男主母亲的态度,居然就这么甘愿打落牙往肚里咽,嘴上说着多么爱儿子,却在丈夫虐待他的时候平心静气地弹钢琴粉饰太平。由此可见“有亲妈在,后爸也会变成亲爸”这句话根本没有逻辑,重组家庭中孩子的亲生父母一方的态度,决定这个孩子在家中的地位,若遭受另一方迫害,多半是亲生父母的纵容。这一点也让我们打破传统观念刻板印象去思考重组家庭中的矛盾,不单单只把矛头对准直接施害者,也要看到纵容者(间接施害者)的存在

 4 ) 简单的善恶故事,不简单的生活准则

一所完全封闭的贵族学校里,学生会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因此成为不公平的恶势力。这时,富有正义感的平民草根,不慎入内,打破了原有的均衡,势必与旧势力形成水火不容局面,结果将如何发展?
首先想到的倒是两个日本东东:《流星花园》和《人间失格》。
如果是《流星花园》,平民草根自然是泼辣女性,最终因其反抗精神博得贵族恶霸青睐,从此花好月圆,浪漫有加,最终踩着昔日受欺凌同学的鲜血和呕吐物,步上幸福殿堂。恶霸也从一开始欺凌弱小,奇迹般转形成了豪侠仗义。
如果是《人间失格》,则残酷血腥,正义感的草根孤家寡人,虽有美少年恶霸倾心暗恋,却也无力阻止主人公在恶势力重重包围中被欺凌致死。而随着草根死亡美少年崩溃,上层集团也土崩瓦解。
所以,基本上,不速之客的下场要么招安,要么消失,没滋没味的结果。即使打破了昔日不平等的制度,也是两败俱伤。
这样一来,《邪恶》中简单而积极的胜利,几乎让我要为之叫好了。
这部根据自传小说改编的电影,从一开始便赋予主人公反抗不公的性格和体格。和其他故事中主人公被无意卷入和恶势力作对的漩涡不同,艾瑞克一开始就主动保持自己尊严而不惜破坏学生会定下的不公平制度。他对学生会的态度是:接受你们所有的惩罚,但是不接受侮辱。
所以,即使是给老生们擦皮鞋这种事情,他也坚决不做,吃饭时不小心说了粗话也不会顺从挨打。他像一个不讲理的权威讲道理,不卑不亢。当他被恶意报复的时候,他会毫不犹豫的反报复。
艾瑞克也有底线,这个底线就是:不能被开除。因此,他没有去进行决斗,宁可被叫做老鼠——不需说,决斗本身也是不公平的,二个对一个,但其实在从小受到锻炼的艾瑞克来说,这本来不在话下。
从这里也可以看出,不管怎么样,瑞典的这个学生会恶势力,也仅仅是个单纯的高中生学生组织罢了。他们没有日本社会中表现的那么夸张强大和极致,没错,学生会领袖是贵族,但这贵族的权威并没有大到有生杀予夺的权力,仅仅够形成一个小团体罢了。
主人公传奇一样的强壮是很英雄主义的。他学习很好,只是因为长期受继父虐待而好斗残忍。所以,他实际上是个深藏不露的高手,学生会不小心触到了大霉头。在新学校,他仅仅给游泳队成员露了一点身手,就已经超越了所有学生。所以,到了最后面临生死存亡,艾瑞克才最终爆发,表现出一种完全美国化的英雄:我要打碎你的鼻子,然后就打碎了,我给你留着右胳膊,于是就把另一条胳膊报废了。
他为了救同伴而宁愿忍受烟头烫也十足的英雄主义。
除了体能超常,英雄的主人公还非常聪明——功课难不倒他,如果不是经常打架也不会被开除来到私立高中。同时他还懂得运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最终把校长控制在手心里。——从这一点来说,不知道算故事太纯洁还是瑞典太纯洁。
结尾,重新站立起来的主人公连继父也不在话下了,以暴制暴。
抛开这些英雄成长的故事,从另一个方面去看,艾瑞克的母亲无法保护孩子,所以也就无法保护被长大成人的孩子痛打的丈夫。这个丈夫和她的缠绵隐约有所表现,还是很有感情的。而这样的她纵容了丈夫虐待孩子,也默许孩子报复丈夫。不,实际上她不是默许,而是根本无能为力。这个家庭是男人的,女人象个战利品一样无足轻重。
不管怎么样,我还是很喜欢《邪恶》这样的积极和正面,喜欢他的简单化处理,但这种简单化使整部电影变成了青春剧,失于肤浅。主人公太高大全,电影没有讲如果不是这么高大全的草根遇到同样情况将会怎样。这不是一个普通人的故事,只是一个英雄的故事,连他小小的爱情都是英雄的。

 5 ) 與《如果…》(If...)的並讀

(劇透) 《如果....》(If....)的結局或許會令人想起吉士雲遜的《大象》(The Elephant),受欺淩學生在校園內持槍掃射,正顯示了《如果》導演Lindsay Anderson的前瞻性。他也明言電影有預言的性質,假如學生和制度之間的張力繼續下去……會怎樣呢?《大象》改編自真實發生 的校園慘劇,預言可悲地準確。

但《如果....》採取了輕鬆的調子,捨棄緊湊的劇情,對暴力的描寫並不特別顯得沉重。主線以外,散漫地展 現寄宿學校的學生生活;領袖生專橫拔扈,於是逃學喝酒留鬍子就成了樂趣。Mike和老友趁學校球賽時遛到街上去,玩無影劍等場面大概是向《四百擊》和《春 光乍洩》致敬:青春就是自由!雖然導演說拍這電影是realism,just show what they are,展現校園內權力關係的現象,既有專制的無恐不入,也有偷偷犯罪的快感,輕鬆幽默的調子發展下去,卻成了surrealism。Mike和老友逃學 到咖啡室,強吻看店的女生反而獲得野性的「反擊」,明顯是性幻想,插入赤裸相擁噬咬的鏡頭只是把話說得更白而已。女生彷彿是Mike的alter ego,內心的野性被釋放出來的暗示。所以她會不合常理地在Mike被罰收拾學校地庫時突然出現,地庫又會有一箱箱軍火,怎麼可能?女生更加入結局的槍 戰,一槍打穿校長的頭。

這種FANTASY似乎不是童話,因為太暴力,但畫面卻沒有鮮血四濺,刻意淡化,連校長額頭槍傷也只是流了一點 血,死時還要「鬥雞眼」做鬼臉,可見這槍戰的非真實性。但「童話」其實也很暴力,有家庭暴力有人吃人,只是刻意迴避血腥而已。這正是對那寄宿學校制度化的 隱形暴力一個深深的諷刺。Mike和兩個死黨接受笞刑一場戲,一個人被叫進體育館受罰,其餘兩人在門外等候,鏡頭沒有跟進去,裡面的暴力是看不見的,但確 實存在。而那時候Mike還不知道大難臨頭,因為看不見使人少了警愓。相反,制度的暴力永遠都在看著你,無孔不入以至Mike等人無須犯了甚麼大錯, 憑"general attitude"已可入罪。那是怎樣的一種態度?四個學生Big Brothers衣冠楚楚,出入有人服侍(都是被逼的低年級生),一派成熟的紳士風範,大概因此才得校方授權狐假虎威;Mike和兩個死黨就像是相反,看 似不生性,但沒有搞破壞,只是堅持幹自己想幹的事,問題是全面的規訓入侵至個人空間的每個隙縫,堅持做自己就變成了反抗。青春只是要自由,有空間吸自己的 一口煙。 這 處境與《壞孩子》(Evil)差不多,2003的瑞典和1968的英國的寄宿學校竟然出奇地相似,校方一樣任由學生長專制管治,《壞孩子》主角也因為不願 屈服於制度的和直接的暴力而成為學生長「眼中釘」。但相對於「假於....」對校園生活的橫向片段式描繪,《壞孩子》集中在主角的成長過程,對暴力的源頭 有更深入的描寫。

主 角Erik本來是欺淩別人的壞孩子,沒有公立學校願意接納,母親唯有變賣家產供他入讀高幹子弟的寄宿學校。Erik本想修心養性,和室友在學業上互相砥礪 磨練,可惜衰爛口又不肯受罰,就此得罪了學生長。《如果....》少有交待學生的個人背景,但《壞孩子》的暴力卻和家庭暴力息息相關:原來Erik知道當 懲罰升級,週末會被罰留堂不能回家,就藉此避過暴力後父,因為後父總愛找藉口體罰,用馬鞭抽打他的後背。Erik和Mike一樣,儘管自己想方法鑽空子, 不想「搞大」,受責罰也盡量克制。他們同樣被人從背後鞭打,屈辱流淚卻不吭一聲;Mike從此拿起槍枝,Erik卻只懂在外欺淩弱小,學校裡不知內情的只 管責罵他「本質就是邪惡」。但在寄宿學校的Erik開始改變,寧被人視為懦弱也不願接受學生長二對一的所謂「挑戰」(實則為懲罰),直到他們把魔爪伸向 Erik無辜的室友Pierre,Erik更生出完全屈服之念。但被Erik啟發的Pierre卻寧願被打至鼻血狂流倒地不起也不願屈服,反而激起了 Erik的勇氣,正面挑戰兩位學生長。

Erik反擊的處理和Mike的無政府混亂攻擊大相逕庭。Erik以暴易暴但仍 有意克制,先在眾人面前展露強大實力,以一對二閃電擊倒兩個;然後在荒野伏擊權力最大的學生長,「出口術」已把他嚇到跪地嘔吐。若《如果....》是《大 象》的預告,那未免是邪惡生出邪惡。那也是《壞孩子》的開始,轉機在於Erik還有少數長輩的支持和好友的勉勵,鼓起勇氣也生出智慧來,不作邪惡之果而面 對邪惡。其實他怎會由得後父虐打而不抵抗?都是心理因素。最後他再一次被後父召到房中,但沒有乖乖受罰,反而正面挑戰:「你會眼盲、鼻爆、手斷」已經夠大 快人心。導演隱去之後的場面,但我們都知道戰果如何。

想深一層,《如果...》的結局真是如此邪惡嗎?為甚麼Mike和同伴決定反擊以 後,對象都不是那四位學生長,而是牧師、校長和其他成年人?抑或,他們都看穿了,滿口「我明白你!請相信我!」的校長比那幾個學生長更壞,因為要學生做 「醜人」,自己卻扮好人,挑撥離間不比狐假虎威更可惡嗎?所以Mike他們沒有「報錯仇」,專制就源自成年人的虛偽和不負責任!

 6 ) 当《校园规则》遇上《浪潮》

——要么跪下服从,要么站起抗争,不要一边跪着一边反抗——
  刚看完《校园规则》就来写影评,首先赞扬一下这部电影,这绝对是一部非常经典的作品,而且是一部被忽略的经典作品。这部电影的气质,让人不自觉的联想起《浪潮》,但我认为这部电影要比《浪潮》好,而且逻辑更能自洽。如果说《浪潮》所展示的是个人对于组织的集体无意识,那么《校园规则》所展示的就是结构性暴力。
  我一直认为,世上很多事情并非可以单纯用“道理”解决,有时候暴力是必要的,这就是革命的历史合法性。有趣的是,在面对学长有组织的暴力时,主角在反抗与忍受之间摇摆不定,然而他的室友却劝他学习甘地。——跪着反抗:既要反抗,又不能打疼欺负我们的人。然而,最终颇具嘲讽意味的是,学习甘地只能引火上身,别人看到你既不驯服又不敢反抗,只会变本加厉的欺负你,因此那个“甘地室友”最后只能无奈转学,而在学长们的百般折磨之下,主角畅快淋漓的暴力反抗反而是最有效的。由此不禁让人联想到甘地和曼德拉,这些被殖民者捧上神坛的人,他们的确让殖民者毫发无损的光荣体面的离开了殖民地,但是印度还是印度,南非还是南非。因此,这部电影其实说出了一个真相,在某种环境中,不反抗是不行的,像甘地那样反抗,同样是不行的,因此主角从甘地走向暴力,最后对他的继父也饱以老拳。我们发现,暴力反抗看似激烈,然而成本却很低,而看似和谐但却长期持续的忍耐奴役与压迫,其代价反而是高昂的。
  值得思考的是,何以高年级学生能够实现对低年级学生的压迫?我认为一方面是由于校规的以及学校的各个部门按照他们的意愿运转,而另一方面,就是高年级学生高度的组织化。组织可以带来权力,没有组织就没有力量。高年级学生组织起来,分工明确,因此他们集体欺压着低年级。而低年级学生却一盘散沙,各自为政,但求苟免。我们试想一下,如果低年级学生像电影《浪潮》那样也组织起来,去回应来自高年级的压迫,谁胜谁败,恐怕殊难预料。所以反抗有两种,一种是剧情中那样,主角的匹夫之勇,或许这样可以令主角个人免于压迫,但毕竟力量有限,而且难以消除高年级整体上对低年级的压迫。第二种这是像《浪潮》那样形成组织,这样能根本上推翻高年级的暴政。
  当然,电影也有缺憾,就是没有说明高三学生的权力是哪里来的,以及何以他们能决定谁被开除谁被退学,而校长和老师群体,这些本应是学校真正的权力者们,他们在高三学生群体面前却显得如此怯懦,这不太符合人们的日常逻辑。而《浪潮》的缺憾则在于没有讲清学生们为何会对浪潮组织产生如此强烈的皈依感,因为人都是有主观能动性的,人不会无条件的归属某个组织而为之奋斗,《浪潮》的缺憾就在于没有展示出人的这种能动性。
  但总体而言,这些小瑕疵不能遮盖这两部电影的光芒。

 7 ) 《恶行恶状》:操行零分征服世界

  一、人生导师

  能遇到一位人生导师或是精神领袖,对任何人来说都是值得庆幸的事情。对于艺术家来说,他们无疑是灵感源泉和创作的动力;对于常人,他们则是成长路上的鹅卵石,在迷雾中带来暖意指引方向。意大利导演贝托鲁奇以戈达尔为标准,划分了自己作品的类别,让他一直念念不忘的,是戈达尔曾经塞给他的一张纸条,上面表达了对其作品的不满。几十年后再次说起来,当年心高气傲的愤恨,已然成为了今时今日的遗憾。贝托鲁奇太想得到戈达尔的肯定,却忽略了最真诚的忠告听起来都不太顺耳。康德对于贝多芬的影响,更是一种纯粹精神上的感召。大学时代研读康德的论著,让他形成了自己的艺术观与世界观。当中年饱受耳疾折磨时,他又因康德的哲学观学会忘记不幸,埋头苦干。在耳聋后,贝多芬用笔和朋友交谈,曾写下“我们心中的道德律,我们头顶上的星空。康德!”肉体所能到达的限度总是一定的,艺术则是精神一次次超越凡夫肉体的最好证明。正是肉体的苦痛,使得他们的作品中渗透了洞穿生命的力量。这些都是可以编写进书籍的佳话。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所能遇到的“人生导师”多为良师益友,他们不见得完美,也有人性上的弱点,但是越过他的肩膀,你能看到一条崭新的道路。就像多多遇到了影院放映员阿尔夫莱多,查理遇到了弗兰克•史雷德中校——多多爱上了那座天堂电影院,并在阿尔弗莱多的鼓励下继续坚持学习,回到了罗马,这才有了二十年后,身为导演的多多重归故里追忆往昔的感触;弗兰克是个双目失明沉浸于酒精和回忆中的绝望男人,但也是他支持着查理走上那条正确的人生道路。谁都希望在遇到困难的时候,能有个人站出来拨开险恶的假象,告诉自己沿着这条路走下去就是天堂。如同神话中的珀耳修斯,有了雅典娜的盾牌和忠告、冥神哈得斯的隐身帽、赫尔墨斯的飞鞋,他才能顺利地割下美杜莎的头颅,并成功逃跑,筑就一段传说。不过,生活毕竟不同于电影,就像阿尔弗莱多告诉多多的那样:“现实要艰难得多。”

  如果,这些人,传说中的,书本上的,生活中的良师益友,你都没有遇见,该如何面对困境,迈出决定性的一步,并能坚信不疑地走下去呢?

  瑞典电影“恶行恶状”(Ondskan 2003)中的艾瑞克•庞帝就是这样一个靠自己的力量,挣扎于人生成长道路上的人。当淘气、反叛、单纯的童年早已一去不返,未完成的学业让他还不能凭实力在社会上取得一席之地。在极具男权社会特点的家中,没人能阻止继父对他们母子的毒打,似乎上百年来大家已经对这种事情司空见惯。如果说有些父亲还能将这种手段称之为“爱的教育”,那么艾瑞克的继父则纯粹是对权力的享受和暴力的发泄,饭桌上不留心掉落的餐具,都能成为一顿皮肉之苦的引子,接下来就是每日饭后继父用来消食和舒活筋骨的痛揍了。青春对于艾瑞克不只是“叛逆”两个字可以简单涵盖的,他生活在暴力与压抑中,拳头是他唯一知道的武器。继父打在他身上的力量,他再一点点打出去,这让他在正常与疯狂中取得平衡。不过,与继父在家中不可置疑的权威不同,艾瑞克并非是学校的权力中心,至多是个普通学生,对同学的殴打完全被列入了操行恶劣的行列,校长用“恶行恶状”这个词将他驱逐出了学校,并扬言没有公立学校会要他。于是,母亲变卖财务凑钱让他就读于一所私立学校,给他最后一个机会,能上大学,选择自己的人生。代价是他不能再打架,必须严于律己,安稳毕业。
  二、等级制度的世界

  每个学校都有自己的传统和风格。比如曾有人写道,在英国的剑桥,每到用餐时,学生都要站着等待教师入座,才能落座。这是一种礼仪,且包含着等级制度的烙印。

  艾瑞克就读的私立学校坐落于远离斯德哥尔摩的郊区,环境优雅、静谧。每个途经此地的人,都会觉得这里的学生文质彬彬,相互间相处融洽。学生会会长奥图史翰热情的介绍,给初来乍到的艾瑞克留下了不错的印象。到了晚餐,全体学生集聚在一起,艾瑞克才接触到学校真实的一面:吃饭时,学生都是不分年级混坐的,真正用来划分他们的是严格的阶级关系。贵族是最高等的学生,其他的都按家庭富有程度来分类,至于没钱的那些人,根本上不起这里。老师一般不插手管理学生吃饭时的纪律,都是由一位桌长和一位副桌长管理,惩罚可能是用任何一种餐具狠敲头,或者是一次罚站,又或是被取消周末假期来打扫学校。平时管理学生秩序的,是学生会会长史翰和他的几个副手。不仅学生中的等级森严,连历史老师都在课堂上,教导学生如何根据一个人的相貌来判断他的高低贵贱。这么一来,当知道学校禁止学生和餐厅服务员交谈,似乎也就不会那么惊讶。私底下,学生之间喜欢讨论的,不是时事趣闻,而是其他同学家长甚至包括老师的政治倾向。

  不少学生,尤其是新生,对学校这种由一小撮人享有至高权威的做法很是愤懑。但也做不了任何反抗,只能乖乖受罚。家庭社会地位是生下来就受之于父母的,通过普通的努力无法改变。他们只有咬紧牙根,熬过新生期,也许过两年,他们也会像其他人一样,对于新生受到的惩罚幸灾乐祸。

  学校门前的斗场是唯一一个新生可以对高年级生还手的地方,不过被叫到那里的人通常只有被多个人围殴的下场,没有公平可言。而最令人齿冷的是围观的学生全部都欢呼雀跃,振臂为打人者助威。在这个小圈子内外,他们处于不同的位置,也变换着身份与心态。当他们被打时,总是充满愤怒,希望快点结束这一切;当他们围观时,则都参与了打人的角色,希望他们下手再重一些,血再流多一些。他们从心底畏惧权威,却又很享受权威带来的征服的快感。包括学生会会长,都是由受人欺凌的新生长成的。他们忍辱负重,就是为了有朝一日能站在那个耀武扬威的位置,把一切怒火都发泄到别人身上。说起来,这是一种让人不齿的报复心态,小人的做法,与中国那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古训背道而驰。但是在学校营造的独特环境中,这俨然成为了他们的生存方式。最根本的原因就在于校方鼓励他们这样做。这样的教育让他们从小就深切体会权威与等级的力量,因为到了社会上不过是另外一个更大的等级圈子。你得不断往上爬,才能免于总被人踩在脚下。

  以艾瑞克的个性,注定与学校的环境格格不入。虽然他已经尽快了解校规,遵守规定,却还是一次次触犯了学生圈子的权威中心——以学生会会长奥图史翰为首的学生会。一般人只是看到史翰就害怕了,偏偏艾瑞克不把他放在眼里,坚持不道歉、不服从的态度,更是不理会他们无理的要求。他不羁的性格和年轻气盛,让自己和学生会之间走入了一个难以预料的危险较量。艾瑞克的无所畏惧让史翰等人深感威胁,躲在权威背后的他们脱掉身份的遮羞布,也不过是几个没胆量的毛头小子。当身份不能威慑住一个人,那么史翰就要想尽办法让艾瑞克学会畏惧。于是,他叫他胆小的“老鼠”,加重禁假的长度,让他做徒劳的活计,凌晨进入卧室偷袭他。艾瑞克则一直是不予理会,能做的事情就做,但也决不因此而服软,任他们作威作福,反而趁机巧妙地予以反击。

  两者间矛盾的交织的第一次顶峰,是艾瑞克成功地第一次反击了史翰后,在饭桌上还不肯放过地嘲笑他。他的肆无忌惮严重威胁了史翰的权威,也把他逼到了穷途末路,这种时候,暴力就成了巩固权威最直接的手段——史翰在全体同学面前对艾瑞克大打出手,艾瑞克背着手任他挥动拳头,鲜血横飞。所有学生都停下来,静静观看,无人喝彩。在他们熟知的规则中,暴力是存在于斗场中的一个娱兴节目,越多痛苦才越精彩。当这种暴力堂而皇之地走上了饭桌,就在无形中打破了一种规则,也打碎了他们隔岸观火的心态。雨点般的拳头仿佛打在了每个人脸上,让他们惊觉自己不过都是在这样的暴力下求生存的人。斗场不是给他们求公平的地方,只是权威炫耀自己力量的舞台。一切暴力的本质都是一样的,不分时间、地点。最后,结束这一切的是餐厅服务员玛莉亚的一声大吼。她来自芬兰,那里容不下这样仰仗权势欺凌弱小的人。不过,一切还没完,事件的高潮是校长的出面。他从餐厅的转角走出来,看着打红了眼的史翰和几乎神志不清的艾瑞克,脸上是平静的神色,似乎对这种场面并不陌生,只是简短地吩咐:“够了吧。”如此就为意外的暴力流血事件划上了完满的句号,没人再需要想起来,也没有必要讨论。校长的态度传达了一种信息:关起门来,怎么打人都行,但是在公众场合还是应该收敛些,毕竟我们是讲究礼仪的学校。这与艾瑞克继父打人的做法在本质十分类似。他每次殴打艾瑞克都要走进卧室,关起门。仿佛一旦关起门,这就成了一件不容外人插手的私事。尽管如此,礼仪还是要讲究的,绅士的样子还是要作出来的,但在个人王国里,他们依旧有着生杀予夺的大权。在那个世界,礼仪与道德无关。


  三、操行零分

  电影从头至尾都冷峻压抑,随着故事的高潮迭起、峰回路转,观众的情绪也随之起伏。导演用艾瑞克和史翰的较量推动情节的发展,但深深触动每个人的,是艾瑞克自身的一种挣扎。他该如何做?才能在不出手打架,不被开除的前提下,还能保护自己,保护尊严,保护自己的朋友和爱人。他试过对抗,也试过妥协,也用过妙计让他们有苦说不出,他甚至顶住压力赢得了游泳比赛。可惜他做的努力都无法在操行评分上体现出来,操行分数始终挂在及格线的边缘。换了学校,循规蹈矩,依旧被视为品行恶劣,操行不佳。

  操行本来是评价一个学生品行的标尺。但品行优劣却又很难有具体的文字标准,毕竟人的复杂性远不能用几个分数来评定。这所学校却将操行与个人对于学长的服从程度直接挂钩,倒也算符合了学校一贯从家世等背景评价一个人的作风。就像艾瑞克的好朋友皮耶•唐吉,他是全校最聪明的学生,人也敦厚谦逊,却遭到同学的嘲讽,甚至被历史老师当作劣等种族的典型。

  关于学校对于学生操行评价的做法,不少导演通过镜头表达了自己的态度。法国导演让•维果显然提倡爱护孩子淘气玩乐的天性,不要过多地限制和批评,阻碍他们的创造力和正常的成长。在其作品“操行零分”(Zéro de conduite 1933)中,生活在小学寄宿学校的孩子们处处受到校监的控制,他总是试图让玩心正重的学生循规蹈矩,却屡屡受挫,被一群活力四射的孩子耍得团团转。他唯一能做的就是判他们操行零分,取消休假,用惩罚作为唯一的教育手段。几个孩子也不肯就此善败甘休,趁着校庆日,登上房顶占领了学校。电影从头至尾都散发着活泼、诙谐的孩子气,无限的活力,无限的创造力,在他们那里没有什么是不可能的。借由此片,可以看出导演意欲突破传统守旧的教育制度,从孩子的角度出发建造一个更好的乐园。

  如果说“操行零分”用轻松的方式让我们看到青春年少与腐朽制度的冲突,那么英国导演林赛•安德森就在“如果”(If 1968)中愤怒地抨击了学校不合理的教育制度。校长嘴上说要培养新一代的青年才俊,却仍旧沿用培养传统标准的英国绅士的教育方式。使得古板,沉闷,阿谀奉承的人占了优势,新生和弱小的学生永远受尽欺负。这里处处都讲传统,连督导员鞭笞学生都有一套特殊的方式,他们穿着整洁的西服,风度翩翩地向新生挥下鞭子,毫不留情。内心的冷酷与外表的虚伪作态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以查维为首的几名学生也像“操行零分”中的孩子,占领了学校,只不过他们不只是爬上屋顶,而是拿起机枪向人群扫射。最后的镜头就定格在炮火中查维愤怒的面孔上。是谁让本该欢快求知的脸上,满是仇恨?应该感恩的心却指向死亡?故事是杜撰的,电影是虚构的,一切都在“如果”这个名字的前提下成为了一出精心编写的闹剧。但是那种愤怒是真实的,指责是确凿的。事态不能等到不可挽回才痛定思痛。

  在“恶行恶状”中,谁都看得出,操行优等的史翰实际上是个胆小懦弱、趋炎附势的小人。而艾瑞克虽然不爱说话,很会打架,却从不欺凌弱小,反而爱提人伸张正义。学校操行的标准恰恰与社会上对道德的标准相反。可以说,正是学校畸形的教育抹杀了艾瑞克这样重情义的人,造就了无数史翰这样势力、冷酷的人。教自然课的老师并不明白学校的内幕,他还指责艾瑞克没有保护好自己的朋友,让皮耶被迫退学。就是说,哪怕在这个学校乌烟瘴气的氛围内,也有人怀有常人应有的道德感和判断力,只是他不知道此中状况。就像社会上很多人不知道这个现象一样。所以,不能因为大多数人的错误,就不坚持少数人的正确选择。艾瑞克用沉默对抗,用暴力反击,试过各种方式坚持,在一次次失败与磨练中,他终于明白了该如何在自己毫发无伤的情况下给予对方有力的一击,明白了如何不再活在继父的阴影下。他找到了那些躲在权势背后的人,他们的恐惧,他们的怯懦。他从一个爱打架的男孩成为了一个懂得自制的青年,能挺胸抬头地走自己的路。那双曾经饱含愤怒的双眼终于沐浴在阳光下。

  杰克•凯鲁亚克曾在书中写道:“你的道路是什么,老兄?——乖孩子的路,疯子的路,五彩的路,浪荡子的路,任何路。那是一条在任何地方、给任何人走的任何道路。到底在什么地方,给什么人,怎么走呢?”

  所谓征服世界,并非一定要站在世界的屋脊上大声呼喊,而是在这里寻找到更好的方式去走那条不怎么平稳的道路,不会迷失。

  转载请注明作者:九尾黑猫
http://www.mtime.com/my/LadyInSatin/blog/1460645/

 短评

某种角度可以看成是健身宣传片,毕竟壮一点终归是有好处的。

4分钟前
  • 有心打扰
  • 推荐

这是我们期待的公正

7分钟前
  • 且歌且走
  • 力荐

为了说满一个故事什么都往里面填

10分钟前
  • 4-ever
  • 还行

所谓的朋友不过就是一句再见,打抱不平,充当好人,不过就是安抚自己那颗正义之心,who TM care !六年级的初中生,就算再坏能坏到哪去?贵族学校常有的事儿,谁没搞过制度,欺负过低年级的学弟,这些随着年龄的成长回过头来只觉得当年真是可笑。男主角有点像某个国际名模,打的带感!

14分钟前
  • 推荐

想到了爱沙尼亚电影《班级》,当然没有《班级》那么冷酷那么残忍啦,基本上还是通俗情节剧来的,所以批判力度也没那么狠。可能是腐女会喜欢那种电影类型……

15分钟前
  • Paper Planes
  • 推荐

绝对的瑞典佳作

16分钟前
  • Matt
  • 力荐

校园规则 这是校园潜规则吗?他最后有去找那个芬兰女孩吗?

17分钟前
  • luluya
  • 力荐

崇尚暴力的人通常都是最没用的胆小鬼;看似胆小怕事的优等生,其实心里常常住着一个截然不同的自己;为人师表的老师和校长其实都是道貌岸然的家伙;麻木不仁且早已无是非观可言的众人是时代的牺牲品。这个时代需要绝对的变革者。

21分钟前
  • _▁PSycHo。
  • 还行

不爆发比爆发更深刻。一咬牙,给四星!ps,不自觉联系马粥街,显然比后者强很多。AW的处女秀。第一眼觉得有点像麦扣癖但比他帅,缺点就是有点儿矮。

26分钟前
  • 安蓝·怪伯爵𓆝𓆟𓆜
  • 推荐

所有的铺垫都是为了最后的爆发 忍无可忍无须再忍

30分钟前
  • 瞬间
  • 推荐

该有的压抑有了,该有的爆发也有了。还是差一口气吧,似乎虐的不够惨,又似乎合理性不够,总之差一口气!

34分钟前
  • 心是孤独的猎手
  • 推荐

7/10。家庭聚餐讨论成绩单均以拉镜头表现父权,母亲演奏钢琴是掩盖体罚的和谐声音;准许以下犯上的拳击场、强迫劳动代表逾越国家法典的封闭体制,区分种族优劣的授课、游泳赛冠军瓦解了荣誉和身份的价值(小树林的甘地式非暴力恐吓,摘掉戒指来奚落贵族),香烟象征权力最后律师要求校长还信时也抽着烟。

39分钟前
  • 火娃
  • 还行

之前在数字频道好象看过这片子,印象到现在还有点,男的外型很优!

43分钟前
  • ★冰凌宫★
  • 还行

你后爹拿皮带抽你时,你亲妈在外屋弹钢琴。甘地在很多时候是个笑话。暴力发源于兽性,只证明低等和愚蠢。而政治手腕+等级压迫存在的根源在于高等动物的邪恶兽性需要可持续地有组织有纪律地长久且缓慢地彬彬有礼地发泄下去。(挨打时墙上黑衣女人的背影特写)面对不公,请直视敌人,永远不要背过脸去

47分钟前
  • ζωήιδ
  • 力荐

在启蒙时期莫名淘到的第一批好片子之列,这次重温高清,依然激动 Gustaf Skarsgård reprise

49分钟前
  • Nightwing
  • 力荐

暴力的本质是权力,权力的本质是让他人服从的能力,一言以蔽之曰“控制”。无论是校园暴力、家庭暴力,那些对他人施以暴力者,内心一定藏有对失控的恐惧。能控制自己内心,能淡然面对客观世界失控的人,才是真正的强者。而那些向他人挥舞拳头、掩盖恐惧的人,不是。

52分钟前
  • 大-燕-威-王
  • 力荐

禁忌的青春 荡气回肠的电影

57分钟前
  • littletwo
  • 推荐

也不是说不好,非常干涩的片子。。。。简单到令人发指,完全不相信这是2003年的电影,风格和叙述方式完全就是上世纪60年代以前的,信息点太少,素材运用的感染力很差,修辞方式也是小学生中心思想级别的,简而言之浪费时间。最后冲突的解决方式无力吐槽

1小时前
  • lune
  • 还行

不错,但是不够深刻,对社会还抱着一丝温存的希望

1小时前
  • 赵天霸
  • 力荐

高年级学生控制着学校 令我想起了《Another Country》老师上课用学生做样板讲人种区别的时候亮了。不喜欢男主 冲动暴力愤青自负 不就是守规矩大家都好办事嘛学生会长已经再三饶他了…这么拽拖累同伴有必要嘛 他一开始就可以拿起法律武器维护自己啊………

1小时前
  • 猫龟🐌
  • 力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