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牙塔

记录片美国2014

主演:安德鲁·德尔班科,彼德·蒂尔,安雅·卡梅涅茨,德鲁·浮士德,罗布·鲍登,大卫·马伦,克莱顿·克里斯坦森,安东尼·卡内瓦,特蕾莎·沙利文,迈克尔·罗斯,迈克尔·克罗,苏拉·汉密尔顿,乔尔·施格瑟,贾姆希德·巴如查,路易斯·梅南,伊莉莎白·华伦

导演:安德鲁·罗西

 剧照

象牙塔 剧照 NO.1象牙塔 剧照 NO.2象牙塔 剧照 NO.3象牙塔 剧照 NO.4象牙塔 剧照 NO.5象牙塔 剧照 NO.6
更新时间:2024-04-11 05:55

详细剧情

  自1978年起,美国在高等教育领域的投资远超过在其他任何一个领域的资金注入,即使有很多学生在毕业后无法找到理想的工作,这笔资金仍然在增加...

 长篇影评

 1 ) 教育比买房更阴险

一句话……没钱都是事。以Cooper Union学生运动为中心事件,让人看到美国高等教育的现实危机——极端激烈的竞争氛围,加速解构大学教育宗旨和学术研究人才培养功能。学费高升,免费教育生存艰难,学生债台高筑以致怀疑教育投资的回报价值。现实仿佛是对布尔迪厄文化再生产理论的有力印证:在一切被经济商业资本等字眼包围的今天,教育不平等的必然性和合法化愈发突出。教育成本过高,反大学运动愈演愈烈,寄希望于利用互联网技术的免费网课也以惨淡的通过率和差劲的用户反馈尴尬收场。教育如何应对新时代的冲击?值得深思……

(不定期更新……)

 2 ) short comment

Personally it's been really the kind of question haunting me whether my growth comes from the education I received. The tricky thing is that though I cannot guarantee it's the very factor that pushes me to grow into a better person I can never invalidate it as well--it's all that I've experienced after all.. Things could become scary when you find there's only one road, education is the saga, but all this could just be simply lying ...

 3 ) 美国高等教育的问题及解决之道

整个纪录片先抑后扬,先介绍美国高等教育因为政府拨款逐年减少和高校扩张遇到的学生贷款问题和通过率问题,介绍了如深泉学院(牧羊自立)、库伯联盟学院(免费)这样特立独行的学院,介绍了了MOOC这样的共享教育发展形势及其在高校施行的失败案例。最后则总结美国高等教育仍会继续下去,并将解决之道放在具有批判性思维的未来年轻人身上。

 4 ) ALL ABOUT BECOMING A BETTER PERSON

这是一部很好的纪录片,但它的意义不在于让我们这些向往西方高等教育的年轻人就此梦想幻灭。如果你看完之后一拍大腿,表示还是中国好,现在大学学费这么低,穷人念大学问题不大,一个孩子争点气拿个八千块国奖一年学费住宿费都搞定了,就算要贷款四年三万二,比起那些工作十年还没还清学贷的美国人不要太轻松,那咱也不能说你白看了,至少增强了民族自信和文化自信不是。

片子很诚恳认真地摆出了美国高等教育的许多问题,重点在于就当今美国的社会情况,上大学值不值得。教育从public good 变成 private good,巨额学贷使学生耻谈梦想,另一方面学校把学生当作消费者,办学重心从教授知识向使顾客满意倾斜,用豪华宿舍、派对大学来吸引更多的学生把大把的钱投入这里,与此同时能在四年内毕业的学生比率惨不忍睹,而学生待得越长,学校挣得越多。再者大学毕业生失业和低就业情况让人愈发失去信心,背六万美元一年的学贷念个藤校的传统文科,毕业了只能在星巴克当服务员,贷款滚雪球还到死,这使得上大学成为一项相当糟糕的,赔上了一辈子的烂投资。

我们也看到了一些解决问题的尝试。片中倡导骇客教育的小伙儿提出大学能提供学生的三样东西:知识、人际圈和学位文凭。Deep Spring这种嬉皮士式乌托邦大学是一个极端,相当于完全放弃了学位文凭(这种十个人大学提供的文凭影响力可以想见),基本放弃了人际圈,完全致力于知识和技能。但这种免费大学的模式只能限于极小范围,首先它要求学生数量很少才能实现极高的参与度和针对性,再者能够接受这种模式的学生也是少数,而更普适性的免费大学,Cooper Union的难以为继也证明了纯粹免费大学在如今的经济系统里无法存活。骇客教育是另一种思路,他们同样放弃了学位文凭,但以一种更为低成本的模式运行,且更为松散,基本不对学生负责。他们只是提供了一个学习和社交的平台,想要真正以此代替公共高等教育对学生的动力、热情和毅力有着更高的要求。继续优化(或者妥协)的是MOOC这种网上教学,它是商业性盈利的模式,因而范围更广,教育资源更好,但基本丧失了互动性和针对性,对学生的控制更弱,对学生自我要求更高,教学效果更差。

因而片子最后还是回到了传统大学,因为上大学是目前为止获得高等教育最安全的方式。对于巨额学贷的问题,片中没有明确给出转好的迹象,对于上大学究竟值不值得,大学会不会让学生成为更好的人,自然也无结论。但这是这部片子更重要的启发所在,使每一个观众,无论是即将求学、正在求学还是曾经求学的人,思考大学对自己是何意义。

我还记得我上大一的时候,跟朋友讲起过,我最担心的事儿是到我毕业的时候,我还是个不会批判,没有思想的人。这是个很模糊的目标,现在我也不知道自己是否足够有思想有批判意识,但至少比刚上大学的时候是有进步的。大学是让我们learn to learn的地方,验证我们是否学会学习的方式就是看我们经过大学训练后的专业知识掌握到了什么程度。所以我觉得如非对本专业有着inner calling式热爱的话,毕业工作转行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这反而证实了你确实掌握了学习技能。

有些发愤图强的学生,在大学期间会尽量多用学校平台为学生提供的一切资源。很简单的,比如修些第二专业、双学位啊,跨专业听课啊,都是学生在试图exploit学校,to take full advantage,但是在中国这种心态(出发点)对大多数学生来讲没有很强烈,原因很简单,中国的大学很便宜。大多学生没有一种“我付出了很大代价才能到这里来念书,所以我一点儿不能浪费”的感觉,尤其在现今中国大学扩招的情况下,念个大学愈发理所当然了。但是改变这种心态也很容易,留个学就成了。对大多数家里没矿的学生来说,学生但凡懂点儿事,算一算自己在美帝英国一节课要花多少钱,那可是誓要把熬夜喝酒第二天的回笼觉都睡在课堂上的。

那我又为什么决定去英国花上父母卖房子的三十万念一年在我自己领域都是被嫌弃的边缘学科呢?不谈为什么非要念个硕士,不谈中国大学的硕博深造和西方大学深造的差距,只谈这30万,在我身上,会是个lousy investment吗?

我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这个片子让我纯粹从投资的角度,来看得更清楚一些。首先,前提是,我能留学,也就是,我有这个钱,虽然牺牲了我父母最后一点儿生活保障,我的愧疚是另一方面,但至少我是有的这个能力的。这是一个很重要的决定性条件,因为如果是贷款留学,今后在衡量教育上的投资失败与否时将是完全不同的情况。至少我现在清醒地认识到,没有父母的支持和奖学金,我不会贷款留学,而此后没有确切的经济保障,我也不会冒险读博士。这一笔钱,没有附加要求无需偿还,是我父母送给我最后的礼物,它是我能够任性去学一个无用文科追求所谓梦想的资本,也是一个警告一条界线,意味着我此后的人生他们将不再也无法提供给我任何帮助。

第二,这项投资对我有哪些收益呢?我不清楚。如果我毕业回国,我会拥有一个海归的名头,但在我的行业里没有决定性作用,我有一个硕士学位,但这和我国内三年读下来的硕士朋友没有差别,因为我知道我选择的方向不会给我添彩,如果我依然留在圈里,还可能会给人留下“学歪了”的印象。因而我投资的好坏更多地取决于我个人是否take full advantage of this chance.我是用这一年学了一口流利的英语,写得一手漂亮文章,手握优秀论文,脚踏顶尖实习,还是屁滚尿流地勉强完成了课业,莫名其妙地到期回国,回顾一年感觉自己啥也没学到。但是无论是哪种情况,我自己清楚,就我这个领域,这三十万,近年内是回不来了。国内有人抱怨现在大学选专业都要讲实用性,学个传统文科还不改行养活自己都难。但美国也是这样啊,穷人怎么敢去读个历史文学,片子里讲的也是生物计算机应用艺术,卫斯理大学那校长,不也是前一秒大谈兴趣自由,后一秒被问到孩子毕业了能否找到好工作,也得尴尬回道 I don't know么。

这样看来,这项投资在旁人眼里,大抵是不被看好的,对我自己来说,成不成功也是要我自己考量。谈到这里这篇影评算是彻底跑题儿了,结论已经变成一头扎向文史哲需要破釜沉舟的勇气了。总而言之,现在来看,不管中国还是西方,靠上大学来改变人生已经不是我们这一代人的事儿了,不幸的反而会因为大学一头扎进泥坑里,但这项投资的初衷,还是成为一个更好的人啊。

 5 ) 大学是否一梦

大学恍然一梦。高中时,总会不经意间说梦想,更喜欢说考上什么大学,于我而言,大学就像是漫长学习生涯了追逐的一个逃脱的梦。关于大学,我不甚了解,不知道那是什么样子,会有什么经历,无非是想早点跳出高中这段苦闷的岁月。但,我总会在一个陷阱里出来又掉进另一个。大学,我们又能学到多少,所谓的青春 所谓的经历,原来不过日复一日。或许,我真的不知道选择什么,才会随波逐流地进入了大学,而自以为恰当的选择,不过是将很多疑惑的人生问题往后推了,迷茫仅仅是因为我未曾认真想过,到底什么是我所想做的。

在中国大学,我负担不是很重的学费,没有太多类似美国学生的负担,但各自接受的资源显然有些差距,而居住的学校环境难以相提并论。但我不反感现在的学校生活,而是更为得过且过的生活自责。

大学,其实,就像一场投资,但若其学术气息被商业气息所掩盖时,再回想,那大学是场旅行,还是场修行呢?若学校都以招收学生或是规模建设为主导,那么一味迎合年轻人贪图享乐而非对其学业苛刻,那么其价值导向是否错误了呢。

大学,其实,是个地方,让人发现自己究竟喜欢什么,又将选择什么来作为以后的事业发展,并享有资源来从实自己所缺失的技能或知识。若大学过于纷纷扰扰,使本已迷惑的学生,更加不知所措了,到头来不过一纸文凭,一段岁月而已,所得有几多。

 6 ) 教育的意义

高等教育商业化现象的出现,即使以免费教育、倡导教育是每一个人权利的库波尔联盟学校也开始征收学费,政府减少对教育的资金支持,学校开始从学生身上获取资本,建筑各种娱乐或大型设施,理所当然上涨的高额学费,让人唏嘘,教育意义在发生改变。当看到一些毕业并没有好的就业、负债累累的大学生时,也在想是什么出了问题?视频中也出现了一些解决方法,如深泉学院放弃学历与世隔绝培养知识技能,如某些创业机构口号辍学创业,列出大学给予的三方面,知识,人脉,学历,抛去学历,另两方面进行同样培养,不通过读大学方式去学大学中收获的东西,以及网络共享课程慕课,却因为缺少针对性和互动性而效果不佳。最终强调教育培养的批判性思维。 教育的意义是什么,知识的价值是什么,知识无用论理念出现的原因是什么?想到陈铭的一句话,不是知识没有价值,而是现阶段的知识需要更新,但更新也都需要一定的基础。通过学习知识获得的思考能力,对我们受益无穷。

我们总说如今是娱乐至死的时代,但主导我们的并不是所谓的这些娱乐,这些只是每个时代更迭的放松方式而已,真正的主导权在于我们自己,我们的内心与理念,我们的自律与行为。与其花时间让毫无营养的内容充斥我们的头脑,我们为何不能像记录片里面那些努力争取教育资源,投资自己的同学那样珍惜资源、利用资源,把自己变得更好。

加油,要成为更厉害的人呀

 短评

今天想安利一部纪录片《象牙塔》,整部电影围绕着美国大学是否“物有所值”进行探讨,也介绍了美国高等教育的方方面面,高额的学贷危机、Party school、大学的“军备竞赛”、毕业就失业等等问题,当然也讨论了一些现代教育的论题,免费教育、mooc、社区大学,别具一格的深泉大学等等,印象最深刻的就是纪录片结尾提到“Critical thinking”是美国的建国精神,正是在这种理念的指导下,才会对未来充满希望

5分钟前
  • 奎妮(撒野版)
  • 力荐

州立大学44%的学生无法在6年内毕业,要么是蠢得可以要么就是懒得要命,可算是理解中国博士生做助教的感受了,这种人丢在中国分分钟连高中都上不了。看完后忽然解开了一个心结,不再为没有去美国读本科而后悔,如果读了本科我可能就没钱读硕士了。当然,也可能我读了美本就能直博了,毕竟资源那么多而同学没那么喜欢学习。。。PS: 爱奇艺的翻译烂到家了,freshman、Stanford、Udacity都能翻错

6分钟前
  • 离歌笑
  • 还行

家家有本难念的经。不过中国的基础教育费用的确算得上是廉价,特别的大学教育。感谢国内的助学贷款,大学班上一大半同学都是借助绿色通道助学贷款完成学业,这些从广东最贫困地区走出来的同学凭着教育彻底扭转了自己的人生轨迹,相较格外拼命的他们,我已经是个loser了。

10分钟前
  • Z某人
  • 还行

2014/06/15

11分钟前
  • livinglow
  • 还行

food for thought

13分钟前
  • toska
  • 力荐

想去深泉学院

18分钟前
  • Stigrex
  • 还行

问题算是解释清楚了,秃子头上的虱子... 。4.5星推荐。

22分钟前
  • bugz
  • 推荐

美国的象牙塔在大学,但国内的象牙塔在高中,对于大部分中国大学生来说,大学是个浪费生命的好地方,是工作前玩乐的好借口,而大部分人也只有到工作后才理解自己曾经在教育上缺失了什么

23分钟前
  • Neski.
  • 还行

中国的问题则是除了一类大学其他学校都是浪费金钱浪费时间。学校越来越商业化。20171029

28分钟前
  • 仙女蕊
  • 还行

飞机上看的纪录片。建议每个对留学美国感兴趣的人都可以看一下。片子讨论了美国大学系统的疾病:高昂的学费,精英学校竞争目的就是追求prestige,以及免费教育在21世纪的不可行,还有深泉学校-(八卦该校都是帅哥)Going to college has become another way to avoid thinking about the future.

30分钟前
  • 小厮男瓦西里
  • 力荐

软广告

32分钟前
  • .
  • 较差

前段时间贫困地区平板联网上课的案例基本就是重蹈美国十年前的网课覆辙。教育不能通过单方面的机械灌输实现,不管方式方法多先进,人本永远是核心。新世纪20载,我们后来居上的经济实力和依然狭隘的认知视野,让这部纪录片双倍的发人深省。

36分钟前
  • Nightwing
  • 力荐

高等教育的使命不是职业技能培训,而是人格的培育、视野的扩展和人生意义的求索。

41分钟前
  • 枫桥夜泊
  • 推荐

学费确实应该是tax payer的一部分 美国教育也许不再全面领先 但创新意识和批判精神依旧在 结尾的网站更是宣传+实战的完美结合

43分钟前
  • musagetes
  • 力荐

美国人应该庆幸自己对现如今的教学现状还有反思,中国的高校呢?从上到下就想着搂钱……

46分钟前
  • 小卓尔
  • 力荐

拍的不是最好 但话题值得思考

48分钟前
  • dancing dust
  • 推荐

哈佛一出,誰與爭鋒。免費教育,南柯一夢。派對大學,紙醉金迷。深泉學院,樂在其中。

53分钟前
  • tintin76
  • 推荐

很少看纪录片,关于美国教育的。我始终不相信线上教育会取代面授教育,就像电子书永远不能取代纸质版

57分钟前
  • 小阿璃_
  • 推荐

中国的孩子还在为去美国念书而努力。美国的高等教育却更中国的高等教育一样,成为了高风险高投资的项目了。

60分钟前
  • yezzi
  • 力荐

触及很多重要现实问题,但是稍显凌乱,有点拼凑,而且B-Roll都是老师和学生沟通的镜头,时间久了真是有点乏味。让“专家”来讲解问题也确实不错,但是诸多数据的呈现有点像新闻,而不是纪录片。不过确实引人深思,看完一把辛酸泪,让我反思教育的本质到底是什么

1小时前
  • 爱幻想的小孩
  • 还行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