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三观

剧情片韩国2015

主演:河正宇,河智苑,尹恩惠,郑满植,赵震雄,李璟荣,金英爱,成东日,金秉玉,金成均,张光,金成铃,全慧珍,朱进模,黄宝罗,南多凛

导演:河正宇

 剧照

许三观 剧照 NO.1许三观 剧照 NO.2许三观 剧照 NO.3许三观 剧照 NO.4许三观 剧照 NO.5许三观 剧照 NO.6许三观 剧照 NO.13许三观 剧照 NO.14许三观 剧照 NO.15许三观 剧照 NO.16许三观 剧照 NO.17许三观 剧照 NO.18许三观 剧照 NO.19许三观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4-14 20:18

详细剧情

  故事发生在20世纪60年代的韩国,居住在某个乡村的贫穷青年许三观(河正宇 饰)喜欢上了同村最美丽的姑娘许玉兰(河智苑 饰)。传闻玉兰是小混混何小勇的女朋友,但是三观凭借锲而不舍的精神和憨皮赖脸的劲头说服了未来的老丈人,如愿抱得美人归。婚后数年,夫妻二人先后育有一乐、二乐、三乐三个机灵调皮的儿子,一家人的生活也有滋有味。但是一乐越来越像何小勇,引来村里人议论纷纷,这让许三观坐立不安,而他对玉兰、一乐的感情似乎也由此发生了变化。在那个卖血成风的年代,三观曾经用自己的血换来了钱。令他想不到的是,在接下来的人生里,他将不得不为了家人们一次次卖血,苍白羸弱,命在旦夕……  本片根据余华的小说《许三观卖血记》改编。

 长篇影评

 1 ) 《许三观》许三观的前半生

1992年中韩建交。 1994年改编自余华同名小说的电影《活着》,铅字素笺,光影中重生,似一只尽态极妍的火凤凰,在戛纳电影节上大放异彩。之前已多次被奥斯卡提名的张艺谋,显然能从容地面对国际舞台上的镁光灯了。但纵观第47届的实力大作,此次的荣耀是实至名归,亦属难能可贵的收获。 而对余华来说,他的文字,以具象的姿势走入别国的文学语境里,戛纳这一步是有它的实际意义的。对韩国的“文艺青年”来说,余华这个名字不仅不陌生,相比较其他的中国当代作家,韩国人对余华的偏宠是不加掩饰的热情与执着,就像他们对张国荣的喜爱,又像国人对村上春树的推崇。有一年圣诞节,我曾订购四本余华全集(中文版)作为圣诞礼物送给几位韩国朋友,想要说明的是,我们事前有过沟通,这份礼物当真是他们自己选择的。 对韩国文学青年来说,《许三观卖血记》并不是冷僻的作品,它随意地出现在韩国的国外文学选读里。因此,河正宇要把余华的《许三观卖血记》搬进银幕,这并不是一个文艺青年的任性梦想,也绝不是弃票房玩冒险的“自杀”行为。相反,它早就有了一个比较成熟的推广通道,获取商业利益是这部电影的主要目标。另外,余华的大名挂在宣传旗杆上,又不能否认他们想要在中国提供的海外市场名利双收的希冀。 由此,再观电影《许三观》,这是一部商业片的认知便毋庸置疑了。事实上,在我看来河正宇的《许三观》与余华的原著《许三观卖血记》灵魂上是无法对话的,高判立下,余华说了那么说,河正宇只说了一件事“私生子”。没错,连名带姓用过来,故事中的人物他们的确拥有70%相似的躯干,可是他们想要表达的其实不是同一个东西。 这不是河正宇能不能说的问题,孕育故事的“土壤”发生了变化,就不可能在水稻田里种下小麦玉米红高粱。这种“不同”虽不是评论一部电影好坏的决定性因素,但它被钳制于改编剧所固有的想象力空间,这是无法回避的问题。当然,有余华参与改编这一事实,还说明“因地制宜”是国际影视合作的基本做事方式。 事实上,余华、莫言、苏童等等他们的一些作品,特别是设定了特殊时代背景的故事其实不太适合移植到异国的土壤上。即便嫁接成功了,定是要另辟蹊径的,代价是原著所特有的最精彩的“语境”要被弱化,甚至隐匿不见。 就比如小说《许三观卖血记》,貌似絮絮叨叨说的是吃喝拉撒的事,讲的是风雨飘摇中的人生小孤帆,为了生存为了养家选择残酷的卖血之路。而它最重要的是时代背景,这是小说的灵魂。 韩国的《许三观》在演绎时不会有这么沉重的包袱,硬加上去,又会贻笑大方,所以它也进行了整容术。没有那么丰富的“阅历”,咱们就讲普遍的人性,讲家庭。当然,时间跨度上也会缩水。小说里,许三观从二十郎当的小伙子一路走过人生,到了六十花甲的暮年,输出的血从丰盈新鲜,变成卖不出去的“老血”,悲凉一生的气息扑面而来。电影则把故事定格在了许三观壮年时大儿子许一乐11岁那年。后面全部砍掉。 不难发现,在此,电影与小说分道扬镳。由何小勇的脑病延展出许一乐遗传了父亲的“脑病”,他命悬一线,许三观需要重新审视他与许一乐的关系。而小说里描述的许一乐在饥荒时期所得的“肝病”,是完全映照了当时全民的生存状况,是忠实于社会背景的,是特别的寓意,但它与韩版电影《许三观》再无关系了。 如是,韩国的《许三观》其实是一个戏剧“人物”。他不是余华在小说里展现的时代缩影,不是令余华产生悲悯之情的民族生命力,不是压榨人物去承受苦难的生存环境。就连对“平等”观念的视角,及弱势群体生存状态的思考,电影与小说都各自为政。 与其说电影《许三观》改编自小说,还不如说它是衍生自韩版《许三观卖血记》余华自序文的故事。在其中的一段文字里余华这样总结“许三观”这个单纯的人物: 【他知道的事情很少,认识的人也不多,他只有在自己生活的小城里行走才不会迷路。当然,和其他人一样,他也有一个家庭,有妻子和儿子;也和其他人一样,在别人面前显得有些自卑,而在自己的妻儿面前则是信心十足,所以他也就经常在家骂骂咧咧。 这个人头脑简单,虽然他睡着的时候也会做梦,但是他没有梦想。当他醒着的时候,他也会追求平等,不过和那个雅克布阿尔曼苏尔的臣民不一样,他才不会通过死亡去追求平等,他知道人死了就什么都没有了。他是一个像生活那样实实在在的人,所以他追求的平等就是和他的邻居一样,和他所认识的那些人一样,当他的生活极其糟糕时,因为别人的生活同样糟糕,他也会心满意足。他不在乎生活的好坏,但是不能容忍别人和他不一样。】 到此,脑子里就有了鲜活的画面。余华所说的这个许三观在河正宇演绎的角色里复活了。所以你看到这样一个故事,许三观从四叔那里知道卖血可以赚钱之后,他开始充分利用自身拥有的“摇钱树”了。用卖血赚来的钱娶了媳妇,生了孩子,享受了苦中作乐的11年天伦之乐。然后因为镇里的闲言碎语,想要揭开大儿子长的不像自己的谜团,做血型鉴定,许三观中大奖,大儿子变成私生子,他心中的幸福生活崩塌。 这里是分水岭,从这儿他看到自己与别人是不一样的,他的日子是更糟糕的。养家糊口的心酸不是理由,卖血求生的贫穷也不是问题,他的疾病是自己的“颜面”,戴了11年绿帽子的耻辱感。于是,他迁怒于身边的一切,不正常上工了,无心照顾家庭了,能无赖就无赖,得过且过。 在接下来的剧情里,许三观对大儿子的“态度变化“成为故事进一步发展的依据。就像美式的家庭温情剧,关系破裂,至弥合情感裂缝。态度冷酷,到松动,再到慈软,最后倾听心声接纳一切。需要升华什么样的主题呢?一家人继续相亲相爱生活在一起了。私生子生来不是戴罪之身,它不应该为这样的悲剧埋单。许玉兰也没有错,她是被奸污的,也是受害者。许三观更加无辜。总之,是这该死的生活在磨砺人的生存意志,就这么简单。 逃离电影,回到余华的小说。把被我故意搁置的最后一段补上。 余华说:【这个人的名字很可能叫许三观,遗憾的是许三观一生追求平等,到头来却发现:就是长在自己身上的眉毛和屌毛都不平等。所以他牢骚满腹地说:“屌毛出得比眉毛晚,长得到是比眉毛长。】 从最后一段的描述中,是能够看到余华把许三观这个人物升华了,升华成一个沉重的“悲情”,并且对无法改变的“不平等”状态用了“欲言又止”的深意,生动又深刻的对比,让“人”看起来如此渺小,面目如此滑稽无奈,而生命又是那么高贵。总之,在这群“渺小”的人物,他们的命运不是由他们自己书写的,在他们的身后,那张魔幻的背景图是真正的主角,你看到了吗。 河正宇自编自导的第二部电影还是蛮成功的,与第一部比较,有太多的进步与惊喜了。如果许三观卖的不是血,是拉石头、扛大包卖苦力谋生,脱离了余华的小说,这部电影的写实感与生活情趣都很突出。河正宇还是领会了余华文字里偶尔暴露的“魔幻”色彩。电影《许三观》里也有少量的尝试。可是,与河正宇认真演戏不同,他导演的风格里有一种调皮的“黑色幽默”,这在他的第一步作品《过山车》里尤为突出,这种风格若发挥不好,极易把剧情引向松散。 另外,《许三观》的卡司是我喜欢的,河正宇就不说了。尹恩惠自毁形象,差点没认出来,其实是个小惊喜。有“奇皇后”影子的河智苑也很努力,在人群中成为焦点时,不知有没有“玛莲娜”的自豪感。金成钧跟成东日可是我们全家人的“偶像”,《请回答1994》在2014年初给我和我的家人留下了太多欢乐。 PS:据说余华之子余海果可能拍《许三观卖血记》,若不是空穴来风,又是一个新的期待。

 2 ) 《许三观卖血记》原著与影视对比分析

小说《许三观卖血记》讲述了许三观靠着卖血换钱渡过了人生一次次的难关,以许家为主线,描绘了在六、七十年代一个家庭的酸甜苦辣,以简单的叙事、略带傻气的对话,将沉重的话题用轻描淡写式的写作方法表达人在面对厄运时对家庭、对人生、对未来的渴求。韩国翻拍中国作品《许三观卖血记》,在保留大致情节的同时,根据国情作了许多细节上的改动,使得作品更为偏向一部家庭伦理剧。

韩国翻拍中国小说,为了适应本国的国情,在细节上做了诸多改动。主角们的工作全都做了改动,小说中许三观是一名丝厂工人,而在电影中成了下地干活的农民,娶了玉兰之后,继承岳父衣钵,干起了卖爆米花的生意。许玉兰原是小吃店炸油条的服务员,在电影中成了卖油条的“油条西施”。许三观在追求玉兰时,请玉兰去胜利饭店吃了小笼包馄等食物,还在饭后买了话梅、西瓜等小食,而在韩国电影中,许三观和许玉兰就坐在小咖啡馆里,玉兰小口喝着咖啡,桌上是用报纸包着的猪肉;还送了小小一瓶香奈儿香水、棉花糖、包子、冷面、烤肉……韩国在翻拍时,考虑到两国饮食文化、日常生活差异的不同,选取了韩国典型意象作为传递文化的工具,使得韩国观众在看这部作品时能够更贴近生活、贴近真实。香水、咖啡馆这类代表资本主义的物品,在小说中是绝对不可能出现的,但是韩国深受美国的援助,这也反映出追求女生手段方式日益西化、日益进步。

情节改动。小说中一乐非许三观儿子一说,仅仅是凭玉兰说漏嘴道出曾经和何小勇上过一次床和毫无根据的长相差别断定一乐不是三观儿子。而在电影中,则用铁铮铮的血型化验报告断定三观与一乐非父子关系,更有科学依据。如果说小说里许三观的绿帽子戴得不清不楚,那电影里就是板上钉钉。韩国在当时有足够的技术去判定,也符合国情,更有说服力,也进一步表现出许三观对一乐浓浓的父爱,没有血缘关系,但是亲情让他们牢牢依靠在一起。

人物设定也做了相应改动。在小说中,何小勇和许三观一样都是一名普通的工人,这符合在六、七十年代中进人民公社平均分配的中国国情,每家每户一样穷。而在电影中,何小勇从兴趣爱好、屋内装修、服饰装扮都可以看出是富裕人家。这也符合韩国在六七十年代,经济迅速发展,受欧风美雨的影响下部分人摆脱贫困的事实,也进一步通过许家与何家虽生活质量的不同,道出家贫而人心不散的感人温情。

结局的不同。电影中,将文革片段全部删除,韩国不曾经历过文革,主创表现不出文革的惨痛,韩国观众也无法体会文革带来的沉重。小说一直写到三个儿子长大,许三观年方六旬想要去卖血却被拒绝为结局,将一个质朴、会计较、甘愿为家庭牺牲自己的丈夫、父亲形象塑造得淋漓尽致。在这个物质匮乏的年代,用自己的身体去换取家人的安乐,这份小人物在困苦面前展现的高尚是电影中表现不出来的。电影少了小说中的沉重,在面对一乐患病需要巨额医药费时,小说中许三观一人扛起了承担巨额医药费的责任。电影中,许三观同样是依靠卖血赚取医药费,但是在医院中不慎掉钱,用献血换来的钱被旁观者哄抢的时候,赚足了观众的眼泪,许玉兰也为一乐的医药费不惜去做心脏移植临床试验手术,在经历了一系列苦难之后,一家人在饭店吃着包子与清蒸鲫鱼,在细微处遇见满满的幸福,苦难后的温情别样让人珍惜。小说中更多想要表现生存意识,而电影更多是要表现家庭意识。

韩国翻拍这部影片,情节的变动更多是为了符合国情。将中国小说中表现家庭亲情温暖的精华吸取,用本国文化去包装小说,最终成了韩国电影版《许三观卖血记》。

 3 ) 许三观的三观很正!

早之前听说河正宇要翻拍《许三观卖血记》,一度担心毁原著的节奏,看书的时候心想要是拍成电影,怎么也应该由老谋子这样的导演,才能排出原著的精髓来。看了后觉得担心是多余的,影片剧情还是大抵尊重原著的,在很多细节上也能表现出来,比如片中人物名称基本没改,再如三观走起路来一直都是背着手,卖血站的油头医生发型。不过也因国情的不一样,猪肝变成了血肠,酒要温一温,手指划三个圈儿的小细节减掉了,也因电影时常的原因删减了一些虐心的片段(龙根死的那个简单带过了) ,河正宇也是我很喜欢的一位韩国实力派演员,没想到导演也很棒嘛,尊重原著是大多读者愿意看到的。 PS:余华也该庆幸了 《活着》《许三观卖血记》两部好作品被翻拍成电影基本都还原了书上的精髓,一些个觉得翻拍的不好的人,你们去看看《盗墓笔记》的命运,就会有很大的安慰了。 很好的一部电影,荐之!

 4 ) 不要抱怨为什么韩国人拍

      余华很好,《许三观卖血记》很好。
      不要抱怨为什么让韩国人拍了,早知道我们在中国,中国的当权者还没有勇气面对他们的历史,更没有勇气让大家了解他们的历史。但该面对的总得面对,该了解的大家都会了解,我会一直等着。
      虽然电影拍的不尽如人意,但至少能影响相当一批人去看原著,能让相当一批人了解当时大部分中国人走过来的路。
PS:河正宇是个好演员,河智苑演的许玉兰真的很漂亮。

      

 5 ) 给留短评的一些傻逼

  短评里竟然有很多人对卖血记给韩国拍感到诧异,他们不是没看过这部小说就是脑子烧坏了。
  尼玛,不给韩国拍给谁,给日本吗?自己拍吗?谁愿意拍?整部书一半的内容要砍掉,广电局会给发龙标吗?哪个投资人哪个导演会对一部没有结果的电影投入心血,谁不怕类似《无人区》的悲剧再来一次?连尼玛《归来》这样的极度憋屈的电影都有人说黑化了祖国造成了恶劣影响,那卖血记岂不是要直接贴上丑化社会主义社会的标签了。就算有人拍,东砍一点 西砍一点,还能看吗?
  影片当然还没出来,只是对那些诧异感到带着愤怒的无奈。
  

  (另外,何正宇主演演技应该没问题,余华编剧应该也没问题,就是怕,,)

 6 ) 中国故事移植韩国一二看法。

当初一直想看这部电影的原因,是因为已经看了余华的原著,想看看韩国人到底能把这部小说拍成什么样,结果这部中国小说拍的很韩国。

由于国家的历史背景不同,这样的故事移植到韩国是很困难的,所以呈现出来的电影还是以荒诞的风格作为基调,剧情构架,人物表演都以此为基准。

《许三观卖血记》这个故事的成功肯定是基于余华对于特定国度特定时代里特定人群的人性的深层挖掘,在那个特定的时间和空间里的人群在遇到了卖血这样的事情,才形成这样的好故事。而这样的故事移植到韩国缺乏了该有的民族性和时代性,他是很难成立的。即使把故事放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战后重建的韩国也是牵强的。中国的五六十年代农村跟韩国的同时代的农村是不可比较,故事里的人物应该是发生在经济落后,地域偏远,愚昧落后的中国农村,而不是战后重建,可以倒卖军火,开着小汽车吃西餐的韩国农村,故事里的农村人是不可能拥有这些的,他们落后封闭,才会形成千年的懒惰,万年的愚昧,他们才会去卖血换个吃的换个婚姻换个活人。而电影中的这些群像他们没有这样的可靠动机,所以显得不真实。

(看看韩国首尔高楼林立汽车拥堵,马路宽阔,就连小镇子里医院的卫生间都有现代化的小便池梳妆镜,洗手池,而那时候的中国拥有什么?农村是什么样,北京是什么样,真是不可同时比较啊。)(那个年代的韩国到处都是中国的汉字,说明中国汉字在那个时代还比较通用,韩国是近些年才渐渐的将中国汉字慢慢消除掉了的)

这个画面最搞笑

中国的那个时代里没有爱情,婚姻是由家长决定,所以许三观和桂花的婚姻才能形成。而韩国没有许三观和桂花的婚姻成立的条件。电影那样讲,故事就那样顺着走,缺乏人们可信的条件是让人不能信服的。

 7 ) 《许三观》:无常

每次写影评的时候,最先出现在脑海里的,并不是所谓的结构和意义,而是故事。看《许三观》的时候,同样也是关注着这个悲伤的故事。就如同参观别人的人生,从生到死,再从向死到往生。这个观影的过程很奇怪,带着一种对生命的质疑和哀叹,当然,更重要的是无能为力。整个故事,决定了我对这部电影的看法,我喜欢这种了解故事的过程,在光影的变换之中,来来回回,好像自己的生命也得到了丰盈和充实。
许三观是一个悲剧的男人,这种悲剧并不取决于个人,而是他生在那个悲剧的时代,所以,注定了无能。在特殊的年代,宿命总是会被无限的放大,不幸也总是多过幸。许三观是一个在宿命中苟且着活着的男人,他小心翼翼的呵护着自己倔强的尊严。他人生的与众不同从许一乐开始,也从许一乐结束,整个过程自然而然。他怀疑他,但是,他并不恨他,相反,他爱他,且爱的浓烈。
如果一个男人开始怀疑自己的骨血,其实,是他对生活的不信任。如果他坚定某种信念,并笃定相信一生,他是不会怀疑的,至少在活着的时候不会怀疑。许三观的生命是平静而卑微的,一家人的欢乐和悲伤都被装在一个透明的容器里,让外人观望着,并因此而怜悯。这种悲伤其实并不需要人人都明白,因为每个人都获得不容易,何必再去目睹别人的不幸。
当然,许三观的生命本身就是一个盛大的隐喻,被冷酷的嘲讽填满,被干涩色情欲和寡淡的意志丰盈。在那个特殊的年代,许一乐的世界和大多数人的世界一样,断绝了往外的途径,但,其中却自有天地。
特殊的年代:
我朋友常说我是一个硬心肠的人,因为并不喜欢伤痕累累的时代,甚至拒绝与其有关的一切,文学,电影,音乐。其实,我并不是不喜欢,而是习惯于抗拒一切不幸的东西。《许三观》的背景是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的韩国,那个时代,韩国像极了中国,尤其是穷。穷的人,穷的姿态,穷的气质,那种酸腐和卑微,如出一辙。我看过很多电影,这种悲戚似乎是亚洲人的专属。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是一个非常特别,但是有非常重要的时代,法国后现代大师德里达说,六十年代发生的事,动摇、改变了世界的根基。六十年代是韩国的大变革时期,西方发达国家先进技术的涌入,让这个小小的岛屿之国,开始吸收外国资本和技术,适时调整经济发展战略。这是一个漫长的时期,在即将到来的辉煌之前,还有一段非常漫长的黑暗,这段黑暗的时代,被许三观这样的人物填满了。对电影来说,年代的设计是一种技法,重要也不重要。年代本身代表了一种态度,一种对年代的看法和议论,对观众来说,电影中的年代有时候是走进故事的竹桥,飘摇虚妄,但却能够直达心底。
特殊的人群:
特殊的人群其实很难定义,因为我们不一样,其实我们都一样。人群,在某些时候是时代的载体,承载着时代的记忆,彼此之间承受着生的压迫,死的胁迫,这种两难就是人间。六十年代的人群,的确特殊,荒诞不羁的时代必然造就特殊的人,他们对生活保持着怀疑和不幸,对未来坚定而又迷茫,各种矛盾推动着他们盲目的生,亦或盲目的死。
许三观在特殊的人群中并不特殊,导演河正宇用特殊的方式,让他和人群割裂来开,自成天地,他即是年代。许三观的故事其实是一个空空的瓶子,所有的故事都是慢慢往进填充的石子,等到某一天,瓶子满了,故事也就结束了。不管是圆满还是缺陷,这都是人生,是特殊人群共同的宿命。特殊的人群,总是无所事事,关照彼此的内心,都是一样的盲目,就如同灵魂沉入河流底处一样,深深嵌入河床,没有声音。
注定的无常:
看这部电影的时候,时间的沉寂特别明显,我不知道故事在何处开始,也不知道它将在何处结束,我看见的是一个男人无常的一生。这部电影拍的并不讨喜,并不是因为没有忠于原著,而是很多地方过于仓促。许三观是一个丰盈的男人,因为悲伤,但他并不是一个饱满的角色,因为无常。故事一旦面对大众,它就不再是私人的尊享,而是彻底和自己断了关系。它会被别人评价,耻笑,误读,它的意义在面向大众的那一刻就已经失去。这是电影的悲哀,同样,也是电影的必然。
生命是无常的,是光束中飞舞的微小尘埃,随风而起,随缘而落,不可久留,亦不可被解读。所有的生命最后都终归于静寂,可是,在静寂之前的无常,总是摄人心魄。许三观的故事,就像泛黄的纸页上记载的幻象,所有的潋滟和酷寒,也都是幻象。这种幻象,其实是真实的悲,很少会有人坚定的面对生命中的悲,因为活着,本来就不容易,面对悲,是要有多么强大才可以坚定。
河正宇讲了一个并不讨喜的故事,同样,也并不是一部风格突出的电影。《活着》的真正含义并不是用卖血去换取幸福,而是卖血换不来幸福时候的坚韧。

 短评

故事移植到韩国,社会背景和历史事件都被架空了,故事也轻飘飘的变质了,苦难和贫穷甚至都变成简单的符号,它可以是任何一个狗血的亲情故事,没有了一个人经历过时代变迁的那种沧桑感,归根结底还是改编的过于失败,影片最大的存在感还偏偏是最后生硬的狂煽情,这样的改编拿来我朝照样能过审。★★

5分钟前
  • 亵渎电影
  • 较差

前面荒诞喜剧的风格其实还蛮眼前一亮的,败在结尾终究要来的苦情戏,跟前面风格转换突兀,也就很难被感染。一乐小演员很抢眼,颜值完爆二乐三乐,我看一乐才是亲生的。

7分钟前
  • 影志
  • 还行

不知道为什么,韩国人的生活就是给我一种莫名的荒谬感,和许三观的故事气质其实蛮搭的。

12分钟前
  • 哪吒男
  • 还行

为了看片专门跑到首尔。其实原作很沉重一直很担心会拍成什么样,但河叔挑选的段落都很适合商业电影,也是韩国喜剧片一贯的先逗笑后感动哭的路数。比起自娱自乐的导演处女作,这部电影明显完成度更高。因为原作先入为主的偏见,可能会感到某些地方的改动有些许遗憾。但单看的话也是很用心的好电影。

16分钟前
  • 暖晴
  • 力荐

150116 乙支路入口乐天影院3号厅 河智苑官方cafe舞台问候场 从改编角度看方向是正确的也是合理的,能够感觉到导演的野心的作品。华丽的演员阵容从主演到助演以及童演到处都是戏,进展比想象中快内容也算得上充实,最后半个小时开始卖血之路带来感动。双河的夫妻配合很好。许玉兰婚后的盘发造型太好看。

21分钟前
  • 寂寞冷落清秋
  • 力荐

在韩国票房成绩令人汗颜。 但是一部好电影。 何征宇的尝试也值得鼓励,特别喜欢在Healing Camp中的那段。不过无论如何…… 故事还是充满浪漫的地方。

25分钟前
  • simply me
  • 推荐

架空的时代背景,再多苦情戏也只觉空泛煽情,违背原著的血泪惊心,也抽干了最精华的本质;几位演员表现还不错。

26分钟前
  • 欢乐分裂
  • 还行

河智苑太好看了,比《秘密花园》时期好看十倍;尹恩惠到底为什么要参与这部电影;南多凛前途无量!

30分钟前
  • 王大根
  • 推荐

小演员很棒,但是换到韩国背景后,少了大饥荒和文革的那种荒谬与错乱。

35分钟前
  • 小岩井
  • 推荐

河正宇再一次证明了自己的魅力,对于他来说只有烂剧本,没有烂角色.....

37分钟前
  • 朝阳区陆依萍
  • 还行

河正宇演戏的样子总是很帅气,若是要较真审视评价他的导演之路,嗯…只能说天分欠缺。许三观这么好的故事有点被糟蹋了,影片商业性和深度都有欠缺,两点都没顾上,太可惜了。不过,反过来想,片子的失败还蛮让人开心的。

39分钟前
  • 叶林檎
  • 还行

不评分了……不是余华作品,是小河作品。最后连环大卖血把我给看疼了。别说邻国拍不出泼妇骂街的酸楚,那是因为当时人家其实正欣欣向荣……

40分钟前
  • 还行

啥也不说了,你就别把它当余华小说看。河正宇演技杠杠的顺道还加持了一乐那娃!

43分钟前
  • 安蓝·怪伯爵𓆝𓆟𓆜
  • 推荐

又笑又泪。小演员演得跟小河一样好,每个人都出彩。很好地改编原著,保持了那种荒诞乐观的精神,同时增加了悲剧感,而且毫无水土不服,让很喜欢原著的我非常满意。真正善良的人才能拍出来这样的片子,才会有这样的眼光选这样的题材。最后美好得像梦一样,幸福只不过是个偶然。可爱又自信的无赖让人心疼

46分钟前
  • U 兔
  • 力荐

这么好的题材在天朝不能拍,让韩国买版权拍了。改编自余华的小说,影片生活气息浓厚,演员表演的到位,但是没有特定的历史背景,没有了时代变迁的历史沧桑感,就成了一部典型的韩式家庭煽情剧,这也是韩国擅长的。另,河智苑真漂亮。

51分钟前
  • 第27章
  • 推荐

人间疾苦浓于血,如父如子吃包子。

54分钟前
  • 不良生
  • 推荐

虽然韩式煽情加了许多,原作的某些意义内涵没体现出来,但是双河以及小演员的表现实在太亮点,总体来说是值得一看的

55分钟前
  • 张苑希
  • 推荐

韩国人的民族性跟中国人是不一样的,中国人那种最为卑微的活着,估计世界上再也找不到另外的一个民族是这样的。因为看过余华原著,所以这个片子力道差远了。而且影片两个小时,基调是摇摆不定的,看了很困惑。

58分钟前
  • Sabrina
  • 还行

三观一路走一路卖血直逼《活着》的那份惨烈没拍出来,三观最后的神台词没了差评!一乐这娃真心不错。

1小时前
  • shawnj
  • 还行

当做家庭喜剧看还可以,去除了原作里政治对老百姓影响的部分,同一事件角度选材不同,至少电影应该好看,想让观众了解更多想让观众去看原作。天天叫嚷没有创作自由好像给你自由你就能拍好似的。国内更多的情况是一禁成名而不是因为拍得好看有深度能引人思考而出名,仿佛再差的片子只要能禁就是好片了。

1小时前
  • 瓦达西瓦又又又桑只爱这巧克力
  • 还行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